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澜沧:“组团式”帮扶添动能 乡村振兴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 09:43:41  来源: 澜沧组工

  原标题:“组团式”帮扶添动能 乡村振兴谱新篇 ——澜沧县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综述

  2022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有关部委启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列其中。帮扶专家人才从全国各地奔赴边疆澜沧,开启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新征程。近三年来,88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干部人才把拉祜山乡当作自己的第二家乡,把澜沧人民当作自己的家人,发挥优势、尽心竭力,紧扣教育提质、医疗攻坚、科技赋能三大主攻方向,以“精准帮扶、长效赋能”为核心,推动帮扶成效加速显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有保障”到“强效能”

  高位推动铸牢帮扶根基

  澜沧县始终把“组团式”帮扶工作放在全县大局中谋划推进,以更强力度推进“组团式”帮扶工作。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题会3次;聚焦“组团式”帮扶工作实际需求、薄弱环节、难点问题,健全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议事协调机制,破解教育、医疗、农业产业等方面难点问题140余个,着力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工作。

  强化工作保障。2022年5月因地制宜出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项目澜沧县三个细化方案》,明确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帮扶措施、工作步骤、责任分工、组织保障等,坚持任实职、给实权、担实责的鲜明导向,任命1名帮扶干部担任县卫健局副局长、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任命2名帮扶干部担任县教体局副局长,同时分别担任澜沧县第一中学、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让帮扶人才“放开手脚”工作,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强化生活保障。始终把促进帮扶人才工作融入、生活融入、情感融入作为服务保障的切入点,不定期与帮扶人才交心谈心、走访慰问、解难帮困,将“组团式”帮扶人才纳入领导干部联系服务范围,县委领导利用中秋、春节等节假日走访慰问帮扶专家108人次。将帮扶专家纳入人才公寓入住范围,累计为帮扶专家协调住房54套,为县第一人民医院配置到各乡(镇)开展义诊公务用车一辆,解决专家办公、食宿、交通等基本保障。

  从“能看病”到“看好病”

  健康屏障筑牢民生底线

  医疗帮扶方面,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与云南省肿瘤医院“组团”对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完成临床服务“五大中心”省级建设任务,新建整形外科、临床营养科、康复医学科、老年医学科等9个专科,临床科室增至27个,开展心脏介入、肿瘤微创治疗等172项新技术,外转人数下降47.02%,“大病不出县”目标扎实推进,群众健康福祉切实提升

  抓管理强内涵,筑牢“带不走”的规范体系。一是长效管理机制立根基。帮扶团队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精细化管理,结合医院实际,牵头制定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60余项,助力医院以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通过第二阶段提质达标验收,并成功完成临床服务“五大中心”省级建设任务,管理效能显著跃升。二是注重文化建设,提升医院精神格局。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氛围不浓,医院服务意识不强的短板,帮扶团队提出了“有技术,有温度”的医院文化,成立了文化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文化建设制度,细化明确了医院文化建设目标30项,院长先行,领导干部先行,将温度向下逐级传达,将温度传递给患者。

  抓人才强队伍,培育“带不走”的核心动能。一是“内外兼修”育英才。实施“启航计划”“师带徒”“老带新”等个性化培养方案。利用上海九院资源,建成融媒体继续教育中心,开展远程教学、读片、查房等活动167次,覆盖30199人次。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从2022年的28%跃升至2024年的79%,达到建院以来最高。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课题立项实现量质齐飞,从2022年仅院级课题2项至2024年院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6项,并实现省级课题3项的突破。二是开放交流增活力。借助帮扶平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选派24名骨干赴沪进修,同时接收大批专家下沉指导,建立省级专家工作站25个。自2023年10月起,实现中层干部赴上海九院轮训“全覆盖”,管理能力与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抓优势强支点,培育“桥头堡”医疗动能。依托帮扶优势成功启动“云南省县级医疗机构整形外科专项培育项目”,将整形外科的帮扶从澜沧辐射到全省,目前已招生两批共21名医师赴全国整形外科中心进行专项深造。探索了立足澜沧,面向全省,对接全国的帮扶新模式。与“微笑行动”公益组织对接,2024年、2025年两次在澜沧县开展唇腭裂患者免费救治“微笑行动”公益活动,共救治缅甸唇腭裂患儿115人,大大提升了澜沧县医院在缅甸边境地区影响力。2024年门诊外籍患者5258人次,较2022年援建前增长304.46%。2024年住院外籍患者758人次,较2022年援建前增长158.70%。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教育生态焕发新生机

  教育帮扶方面,上海市敬业中学、上海市市南中学、上海市金陵中学、上海市光明中学、上海音乐学院附属比乐中学和玉溪第一中学陆续“组团”帮扶澜沧县第一中学,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和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接力“组团”帮扶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

  帮扶工作开展三年以来,两个帮扶团队因地制宜,各施良策,澜沧县第一中学成功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高完中,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获批云南省首批“3+4”中本贯通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澜沧县第一中学2025年高考重本上线36人,较2022年增长89.47%,最高分648分位列全省952名;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订单班”推荐就业率高达97.46%,学生辍学率从每年30%以上降至6.5%以下。

  锚定发展目标,硬件设施迭代升级。在“东西部协作”机制助力下,澜沧县第一中学多方筹措资源,稳步推进硬件建设,北校区新建多功能报告厅、录播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投入550万元对高中部图书楼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阅读空间;建成物理、生化、史地创新实验室,为实践教学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筑牢根基,使学校硬件条件逐步向高等级完中标准看齐。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争取黄浦区特拨东西部协作资金250万、云南省教育厅特拨办学资金2000万、中本贯通专项资金300万、示范性国门学校建设资金464万,共计3014万元用于学校进一步发展。

  深耕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澜沧县第一中学以“靶向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分阶段推进改革升级。1.0版本基于导学案开展校本教研,聚焦中高考考点,运用学科思维导图优化教学;2.0版本形成“二次备课、日日清”教学模式,强化知识落实;3.0版本紧扣“双新”及中高考改革趋势,探索单元教学下的素养目标精准实施与思维培养路径。通过持续改革,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改善,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通过“金课”评比、“同课异构”赛课、“推门听课”“教考分离”“行家入校”等激励机制,推出以生为本的“两段十环节”教学模式,大力推动“三教”改革;同时以赛促教,鼓励当地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专业能力比拼,通过帮扶团队“手把手”指导,不断突破教师参赛与获奖纪录;参赛教师先后荣获全国级行业比赛一金一银,省级比赛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节省级思政示范课,市级技术技能比赛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骄人成绩。

  强化师资建设,教师交流拓宽视野。澜沧县第一中学积极搭建多元交流平台,组织教师赴上海、玉溪等地优质学校研学交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邀请上海专家团队送教上门,开展专题讲座与教学指导;与上海复旦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访学交流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广泛交流,教师教育视野得以拓宽,专业水平显著提升。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通过平台搭建、名师引领、专业研讨、交流分享等途径,牵线5个“上海市名师工作室”带教我校专业教研组和青年教师团队;邀请全国及上海职教专家、国赛获奖教师结合现场专题培训、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先后选送了52名优秀教师到上海参加跟岗研训、教育培训,安排43位潜能教师赴全国10地优质企业开展下企业实践,两年来,全校教职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观念产生了显著变化,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被彻底点

  从“能脱贫”到“能致富”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动能

  科技特派团澜沧团涵盖茶叶、甘蔗、中药材、生猪、肉牛和特色蔬菜六个产业组,每个产业组围绕产业开展技术指导、试验示范等,累计服务20个乡(镇),辐射县内所有行政村,实地帮扶1005人次、对接企业和合作社66家、解决技术问题27个、指导应用新品种25个、建立示范点13个、培训农民5776人次、辐射带动1000余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参与“六大产业”发展,引导5万余户农户树立“科技兴农”思想,为推动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产业需求,引种筛选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茶叶组引入茶树新品种普景1号、云黄1号、丹妃3个,野生茶资源8个,在澜沧县勐朗镇富本村马房和澜沧县糯扎渡镇荒坝河村建立茶树新品种嫁接示范基地共100亩,促进了茶叶产品结构调整和品质提升,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1000元-2000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嫁接新改造茶园近1万亩;糖料(甘蔗)组引种推广高产高糖“云蔗”系列新品种,2024年全县甘蔗良种面积31.78万亩,较上年度增加2.35万亩,其中云蔗0816和云蔗0551等新一代甘蔗良种28.21万亩,在上年度24.21万亩的基础上净增4.00万亩,新增面积均为云蔗0816和云蔗0551两个新品种,分别成为全县第一、二大推广品种,蔗区占比也从上年度的82.26%上升到88.80%,由于2个云蔗新品种的快速推广应用,带动全县甘蔗种植面积不断创历史新高。生猪组建成了“澜沧黑猪新品种选育场”和“澜沧黑猪性能测定场”两个猪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软件1套,完成了10个杂交组合的性能测试,并从中筛选了一个最优杂交组合,最优杂交组合育肥阶段平均日增重698g、料肉比3.12、产仔数9.91头,屠宰后肉色呈大理石纹较理想,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聚焦动能提升,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培养帮带。采取“理论培训+现场教学+田间作业”的培训方式,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各产业组组长联合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针对六个产业组在种养殖或加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适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120余期,培训农民和技术员5776人次,共计培养出200余名行业技术能手或技术带头人,有效提升当地农民文化和科技水平。

  聚焦科技企业,申请各类项目,推动技术落地。茶叶组聚焦企业科技含量的提升,指导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并获得科技型企业称号,申请科技项目2个;中药材组帮扶开展“国家林下三七有机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并组建专家小组制定了林下三七标准化种植示范规程2项,指导澜沧澎勃、澜沧云霖等公司开展林下三七种植基地、林下中药材轮作基地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从教育“拔穷根”

  到医疗“治未病”

  再到科技“强产业”

  澜沧县“组团式”帮扶工作正以精准之策、务实之举,书写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篇章。

  未来,澜沧县将持续深化帮扶协作,让更多资源“沉下去” 让发展活力“涌上来”,奋力绘就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