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思茅区:多维聚力助推综改纵深行 补短强优提质再突破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6日 09:29:47  来源: 茶城思茅

  原标题:思茅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系列报道②丨多维聚力助推综改纵深行 补短强优提质再突破

  编者按:

  2022年10月18日,为表明区委、区政府振兴思茅教育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思茅区教育综合改革动员会议召开,吹响了思茅区教育综合改革的冲锋号。在教育综合改革这个问题上,思茅区横下一条心,牢牢凝聚坚持不懈抓好改革的共识,在全市率先实施系列改革措施。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阶段性改革目标。

  2025年,高考特控上线277人,同比增加125人,提升率82.2%;600分以上考生38人,同比增加28人,提升率280%,多项指标均达历史最高。中考成绩各分数段人数较去年大幅提升,全市前2000名占比达31%,600分以上1435人,比去年增加了255人,提升率为17.8%;580 分以上1720人,比去年增加了403人,提升率为31.6%。

  为提振信心,给广大关心支持思茅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看到思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心,携手奋力推进思茅教育迈上新台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茶城思茅”微信公众号推出思茅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系列报道,总结经验、破解难题,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奋力推进思茅教育迈上新台阶。

  提质扩面、补短强弱

  思茅区“多维聚力”驱动教育综合改革

  上台阶——思茅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系列报道之二

  启动教育综合改革以来,思茅区稳扎稳打聚焦教育资源短板弱项,一以贯之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致力优质资源提质扩面,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和“惠民优服”,努力让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从“一所所”变成“一片片”,奏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 “最强音”。

   改革背景:正视差距 寻求突破

   思茅区作为中心城区,教育的发展水平本应与城市的地位相匹配。然而,在教育综合改革前,思茅区的教育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高考成绩在全市的排名相对靠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这些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阻碍着思茅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了区委、区政府心中的痛点。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打破束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于是,一场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涵盖教育管理体制、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改革在思茅区全面展开。

  集团化办学 发挥优质资源辐射作用

  在实现城乡学校100% 结对共建的良好基础上,思茅区于2024年乘势而上,大胆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径,以“龙头校+成员校”“优质校+薄弱校”的创新模式,全力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思茅区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先后成立了思茅一小等5个基础教育集团。这些教育集团打破校际壁垒,通过统一管理标准、共享课程资源、联合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在云南省思茅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成员校间定期组织教师跨校授课、联合举办教学竞赛,让优质教学经验在集团内快速传播。同时,思茅区按照“1+2+N”模式,即选派1名执行校长、2名中层干部和若干骨干教师组成精锐管理团队,进驻薄弱学校开展帮扶工作。这些管理团队深入了解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从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到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为薄弱学校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云南省思茅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东风校区揭牌。

  思茅区第二小学教育集团玉屏校区揭牌。

  同时,思茅区将后备干部培养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分层分类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构建起从学校中层到校长的梯度培养体系。该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后备干部,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涵盖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跟岗研修等多个环节。近年来,思茅区积极选派60名后备干部参加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为教育管理人才成长搭建更高平台。在培训过程中,参训干部们深入研读教育经典著作、实地考察名校办学经验,不断拓宽教育视野、提升管理能力。凭借扎实的学习成果和出色的实践表现,思茅区参训学员优秀人数和优秀率均位居全省各县(区)第一,并获评先进县域。此外,思茅区还建立起集团内部干部交流制度和常态化教师交流机制,让优秀管理经验和优质师资在各学校间充分流动,形成了“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的良好教育生态,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加大教育投入和资源供给

  教育发展,资金先行。思茅区积极化解学校历年欠账1.5亿元,同时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筹措新增教育投入6.95亿元,以真金白银为教育事业发展 “输血赋能”。这些资金精准投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领域,新建2所小学、4所幼儿园,为学龄儿童提供了更多优质学位选择;实施95项学校维修及提升改造项目,涵盖教学楼翻新、功能室升级、校园环境美化等内容,让老旧校园焕发新生机。从乡村小学的斑驳墙面焕然一新,到城区学校的实验室配备先进设备,每一笔资金的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硬件提升。中学新增学位2010个、小学新增4140个、幼儿园新增1380个,共7530个学位的扩容,有效缓解了长期以来学位紧张的矛盾,让更多孩子能够 “有学上”“上好学”。

  思茅区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凤凰校区教师集体备课。

  在高中教育提质工程中,思茅区加大投入力度,助力两所重点高中实现 “华丽转身”。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思茅一中科创楼,配备了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编程教室等前沿教学设施,为学生探索科学世界打开了新窗口;新建的学生宿舍与篮球场,搭配改造升级的宿舍、运动场,极大改善了学生的住宿与运动条件。普洱二中也迎来4300万元的资金注入,新建的现代化学生宿舍与食堂,不仅满足了学生日常生活需求,更以温馨舒适的环境营造出家的氛围。2024年秋季学期,思茅一中完成“一校两区”分段办学,实现教学资源的科学调配与高效利用;预计到2025年秋季学期,两所高中将全面实现全封闭式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与优质环境的结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筑牢根基,也让思茅区高中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调优布局 整合优质资源

  面对城镇化进程加速,思茅区紧扣 “一体化发展” 核心原则,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口分布、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精准锚定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方向。在乡村,针对生源持续流失、办学效益低下的现状,大刀阔斧推进校点整合,改革以来累计撤并不足100人的小规模校点6所。这些校点的撤并并非简单 “关停”,而是通过合理分流学生、调配师资、盘活闲置校舍资源,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用于提升保留学校的办学质量。例如,部分撤并校点的教师经过系统培训后,充实到乡镇中心学校,带动了课程开发与教学方法革新;闲置校舍则被改造为社区教育基地或乡村图书馆,持续发挥社会价值,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云南省思茅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传薪校区面貌焕新。

  在主城区,以思茅六中小学部的调整为突破口,推动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自2024年9月起,思茅六中小学部停止招生,原片区学生按照“就近就便、保障公平”原则,被有序分流至思茅四小新时代校区和思茅六小。为确保分流平稳过渡,教育部门提前开展多轮家校沟通会,详细解读分流方案;两所接收学校也迅速行动,通过增配师资、改造教室、升级教学设备等措施,做好充足准备。这一调整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区部分学校学位紧张问题,更打破了原有校际资源壁垒,为后续推动集团化办学、优质师资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一系列布局优化举措的落地实施,思茅区逐步构建起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教育新格局,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均衡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促进教育公平惠民

  2023年秋季学期,思茅主城区开始实施招生制度改革。长期以来,入学资源分配不均、家长择校焦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教育生态。思茅区直面痛点,打破常规,首次在主城区公办幼儿园及市一中、市民中、区一中、博雅公学推行电脑随机派位录取模式。这一举措摒弃了传统招生中的诸多弊端,以技术手段保障入学机会公平公正,真正实现了“市区同频、公民同招”。在实施过程中,教育部门通过多轮模拟演练、公开透明的流程公示、线上线下同步答疑,打消了家长们的疑虑。当第一批通过电脑随机派位确定入学资格的学生名单出炉时,不少家长感慨“终于不用为孩子上学四处奔波”。这一改革为思茅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追逐教育梦想。

  招生摇号现场。

  午间托管。

  在教育惠民服务领域,思茅区始终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策略。思茅一小古城校区等6所学校率先扛起试点重任,探索午间托管服务新路径。初期,学校充分调研家长需求,整合校内资源,不仅提供安全舒适的午休场所,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兴趣课堂,涵盖绘本阅读、创意手工、体育锻炼等项目,让学生在午休之余拓展兴趣爱好。随着试点经验的成熟,午间托管服务逐步在全区推开。截至目前,思茅区已有8所学校开展午间托管,惠及学生3000余名。这项服务的落地,有效化解了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差”难题,缓解了上下学时段的交通拥堵状况。许多家长表示,午间托管既解决了后顾之忧,又让孩子在学校得到专业的照管和教育,真正实现了“家长放心、学生开心”。

  聚焦缩小城乡差距

  为打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难题,思茅区将提升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办学水平作为教育改革的攻坚重点。通过统筹规划,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实现了帮扶关系的全覆盖,构建起长期稳定、深度融合的结对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城区学校不仅向乡村学校输送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经验,还在课程资源共享、教研活动联办等方面持续发力。例如,城区学校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前往农村学校开展示范课教学,将高效课堂模式带到乡村;同时,乡村学校教师也能走进城区学校参与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在交流互鉴中更新教学观念。

  思茅区幼儿园教育集团北部一分园新年画展。

  思茅区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凤凰校区无人机编程课堂。

  为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思茅区建立起常态化教师交流机制,近三年累计推动325名城乡教师双向交流。这些教师成为连接城乡教育的纽带,他们带着城区学校的创新教学方法走进乡村,又将乡村学校的质朴教育情怀带回城区。此外,思茅区选派7名城区优秀干部到乡镇学校挂职,为乡村教育注入管理新活力。针对像逸夫中学这样的乡镇薄弱学校,更是派驻专班蹲点指导,专班成员深入教学一线,从课程设置优化、教师专业成长到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制定提升方案。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不仅缓解了乡镇学校师资短缺、管理薄弱的困境,更激发了学校内生动力,推动乡镇学校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