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洱市坚持开门抓教育架起党群连心桥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普洱市坚持把“开门搞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多途径听取民声、多渠道解决问题,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开门问诊 广纳社情民意
普洱市各地各部门以“开门问诊”为抓手,推动党员干部沉下去、民声传上来,让问题查摆更接地气、整改方向更贴民心。
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以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为契机,统筹市委“两新”工委委员单位30名干部下沉思茅区,通过参与“拉网式”摸排全面掌握新就业群体底数,同步收集企业用工、权益保障等困难问题;组织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商务、邮政管理等部门首批12名党员干部化身“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开展“沉浸式”岗位体验,直面新就业群体职业痛点与工作堵点,以“换位视角”织密暖“新”保障网。
△普洱市首批12名党员干部化身“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开展“沉浸式”岗位体验。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坚持把“开门问诊”作为学习教育的有效抓手,畅通问题查改渠道。以县处级领导带头走进农村田间地头、进机关服务窗口、进社区居民家、进工地现场开展下沉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听“民声”,对反映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纳入查摆问题清单,集中整改销号。
市委党校将课堂教学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组织学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锻炼,帮助学员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开门查改 靶向整治问题
普洱市坚持问题导向,广开言路、刀刃向内,以“开门查改”的形式推动查摆问题精准化、整改落实长效化。
△创新服务,全力解决群众困难。
市广电局以解决酒店旅客“开不了机、看不了电视、不会操作”等具体问题为切入口,启动酒店电视服务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推动解决酒店电视信号质量不稳定、开机广告问题反弹等问题,同时推动电视操作复杂治理向医院、培训机构等场景延伸,拓展治理场景。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组织党员干部把自己摆进去,真找问题、找真问题,做到学查结合、查改贯通,组建3个工作组,对全县9个乡镇,7个党(工)委,203个党支部开展学习教育情况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工作提醒;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对政务服务、作风建设的薄弱环节“靶向督导”,推动问题动态清零,持续巩固作风建设成效,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开门求效 确保学习实效
随着“开门教育”走深走实,普洱市作风建设成效明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
市直部门积极构建“简易诉求即时办、复杂诉求部门联动办、难点诉求联席研究办、跨域诉求协调办”的闭环办理机制,高效解决企业融资、政策咨询等196项问题诉求。针对新就业群体“用餐难”,联动社会爱心商户与社区资源打造15个“小哥食堂”;针对“门难进”“楼难上”,推进“骑手友好社区”建设,联合物业企业协商制定便利通行方案;针对“赔付难”,联动平台企业筹措行业保险互助基金,为新就业群体增添一份安心保障。
△位于镇沅县县城的“小哥食堂”是小城里的“暖心驿站”。
思茅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出两批共21个重点事项清单,探索“一门受理、一事一办、一窗通办、全员帮办、全天候办”服务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改革。截至目前,线上线下累计办件25768件,减跑动、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4项关键指标压减率分别达91.45%、88.49%、85.13%、77.50%,多个高频事项实现“零跑动”,群众办事更省心。
西盟佤族自治县着力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广泛问需于民,扎实办好民生实事。通过实施“同舟工程—中央企业参与‘救急难’”行动项目,救助了108户396人因重大疾病、突发事件、意外伤害或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基层党组织积极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推广“微心愿”“微服务”“微治理”等创新模式,累计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323件,架起了连通群众、党和政府与挂钩帮扶企业间的“连心桥”。
△西盟县“爱心妈妈”点亮孩子们的“微心愿”。
通过开门教育,不仅打开了听民声、纳民意的大门,更打开了办实事、解民忧的发展之门。下一步,全市将继续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开门教育成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用心用情书写为民服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