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土地日丨思茅区:生态科技双驱动 筑牢土地资源保护屏障
土地,是生存之基、发展之要、民生之本。每年的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近年来,思茅区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多措并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通过严格用途管制、盘活存量空间、提升服务效能等方式,实现土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
矿山的“复绿生金”
走进云南思茅山水铜业有限公司大平掌铜矿,昔日的尘土飞扬已被盎然绿意取代。漫山遍野的思茅松挺拔苍翠,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宛如绿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波浪。它们扎根于修复后的土地,以顽强的生命力守护着这片山林,为矿山披上了厚实的绿衣。耕地里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玉米秆的叶片随风轻摆,等待着丰收的时刻。不远处,工人们正忙碌地种植三叶草、狗牙根等混合植物,一旁的截排水沟为新植被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
“目前,肖家坟尾矿库外坝坡成功覆土570亩,并配套建设了长达4100米的截排水沟,能有效防止雨水冲刷导致的土壤流失与环境污染。在植被选择上,我们优先挑选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以提高成活率。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完善的植被养护体系,采用草籽栽种与草灌混种方式,覆盖无纺布保温保湿防晒,提升植被的出芽率与成活率。”云南思茅山水铜业有限公司业务主办何春介绍说。
矿山生态修复的不仅是破损的山体和生态环境,更是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茅港镇凉水箐村村民徐香香兴奋地说:“企业在进行生态修复的时候,优先雇佣我们当地村民做工,我现在就在这里负责苗木养护,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照顾家里人,还美化了家乡的生态环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自2011年起,云南思茅山水铜业有限公司科学有序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先后实施了矿山道路改造、边坡修复、尾水处理、土地复垦、厂区美化亮化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同时还栽种了各类树苗45000余株,为裸露的山体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截至目前,共修复大凹子采坑160亩,正在修复肖家坟尾矿库外坝坡760亩,计划修复肖家坟尾矿坝1162平台320亩。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土地复垦率达167%,绿意重新铺满大地,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逐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何春说:“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要求,把肖家坟尾矿坝1162平台复垦成耕地,通过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复绿工作,改善矿区环境,实现矿山与周边村镇的和谐共生与共同发展。”
耕地的“数字守护”
科技赋能智慧护地,是思茅区在耕地保护和乡村土地利用管理方面的又一新举措。近年来,思茅区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新路径,借助科技力量,在全市率先推广“田卫士App”和“田卫士管理系统”,通过“网格化+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全区耕地的动态巡查、问题上报和高效治理。
“田卫士App”和“田卫士管理系统”实现了耕地保护管理工作从传统纸质管理向线上智能管理的转变。该应用将全区每一块耕地落实到595名网格员身上,对全区3万多个地块,22.53万亩耕地面积进行监测。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实现“地上查、网上管”问题预警处置机制。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精准上报,让农田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精准,极大地提升了巡查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耕地保护相关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在巡查过程中,对村(居)民小组网格上报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能够在村(社区)一级网格中完成的,及时开展整改办结,无法办结的转报上一级网格,以此类推,最终转报到区级网格。区级网格队伍将联合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核查处置,核实有效性后督促整改。如不能处理,根据该违法图斑性质转报相应的区级执法部门处理,直至整改完成,问题处置才算结束,形成‘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思茅区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股负责人曾华韬介绍,科技赋能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人工巡查向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耕地保护的效率和精准度。
近年来,思茅区自然资源局认真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铁腕守护耕地红线,以数智赋能规划管控,以效能革新民生服务,交出了一份“守红线、保发展、惠民生”的发展答卷。
“我们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节约集约用地,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一是全力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持续梳理批而未供地块,结合乡镇(街道)地块征拆情况,及时对闲置无力开发土地进行收储和供应,下大力气推动闲置土地资源进一步盘活利用,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二是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责任。通过‘田长制’网格化监管,实现耕地常态化保护,深度实施占补平衡和城乡用地增减挂项目,预计新增耕地指标1400亩,确保一般耕地20.73万亩和永久基本农田15.16 万亩一分不少,真正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释放最大价值。”思茅区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石连霞表示。(陶俊蓉 鲁海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