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梅子镇着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了一套党员带头领着治、村民自治共同治、法治撑腰稳着治、德治润心齐力治、智慧平台线上治“五治共进”的好办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党建领航,筑牢乡村善治“主心骨”
强化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划分“微网格”,构建“多网合一、一网统管、一格多员、一员多用”的组织体系,将全镇6个村划分为173个微网格,把党建工作、政法综治、社会保障、应急管理等工作统一纳入网格管理,打造“全科网格”,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同时,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划到网格中,构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由村党员骨干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选进热心公益、乐于服务的村党员负责人,实现组织建设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群众满意在网格,形成网格中的人员有事共同议、有活一起干、有难互相帮的好氛围。
法治保障,奏响乡村善治“和谐曲”
选派6名法律素养高、基层经验足的年轻干部进村履职,指导村级法治建设。通过开设“法律小课堂”、编演法治芦笙调、少汉双语宣讲等形式,将法律法规融入群众生活。完善“法律顾问+调解员+法律明白人”服务体系,培养36名“法律明白人”,进村入寨开展法治宣讲,覆盖群众8000余人次。在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重点领域推行“法官进网格”“巡回审判”机制,丰富以案释法的内容和形式。全覆盖排查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存量、遏制增量,现已化解32件,为乡村善治筑牢法治根基。
德治润心,弘扬乡村善治“正能量”
深化“一约四会”机制,完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章程,针对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逐村修订村规民约,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共识。培育选树“普洱好人”“最美家庭”“绿色家庭”,涌现出省级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刚、“云南好人”李红富、“清廉家庭”董贞怀等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让“做好人、行善事”成为村民行动自觉。构建镇村组三级调解网络,组织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7个,培育41名专职调解员,在调解中融合“情、理、法”,推动“小事化于礼、大事止于德”,形成崇德尚礼的文明新风,让矛盾化解于未发,乡风浸润于无声。
自治固本,培育乡村善治“增长极”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持续造血功能,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发展林下滇黄精、重楼种植,4个村190余户户均分红750元,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摆尾箐、乐东山茶产业,让群众参与其中,成为基层治理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在棕榈、咖啡、烤烟、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上成立专业合作社,深化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精品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农特产业,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扩能、提质。主动对接各类惠农政策,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形成“生产在家、合作在社”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智治赋能,打造乡村善治“加速器”
对照综治中心“四到位”“五统一”标准,配备专职人员2名,落实1万元专项资金,完善办公场所、制度、标识,细化矛盾纠纷受理、分流、化解、反馈流程,做到群众反映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推广普及“云南省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办结录入矛盾纠纷模块68件,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镇村两级综治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警务室、调解室一体化运行,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信息化方式,提供“接诉即办”、代办、交办、转办,“点对点”精准化服务,实现群众的每项诉求均可“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云新闻通讯员: 王璐瑶
云南网记者 高玥 胡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