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从“洋种子”到“土特产”,黎明乡这个村做到了
十二载栉风沐雨,十二载辛勤耕耘。当米黄色稻穗状的花朵悄然褪去,黎明乡兴乐村1600多亩的山坡上,迎来了坚果挂果期。一串串油绿的果实,宛如希望的音符,编织着群众增收的“幸福网”,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自2013年澳洲坚果的“洋种子”落地兴乐村,十二年间,兴乐村党总支因地制宜,深耕不辍。从最初的摸索试种,到如今的精心培育、科学管理,曾经的“洋种子”深深扎根乡土,化作特色“土特产”,成为群众增收路上沉甸甸的“金果果”。“过去我们靠传统作物,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我们种上了这致富的‘金果果’,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村民李晓华说,他家共种了20余亩的坚果,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李晓华抚摸着挂满果实的枝头,难掩眼中的喜悦与希望。
如今,层层叠叠的坚果林郁郁葱葱,染绿了连绵山峦。兴乐村党总支以“三联机制”为突破口,将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发挥在产业链的最前沿。在规划联谋方面,邀请农科专家深入山坳,精心绘制“海拔梯度种植图”,让600亩陡坡地焕发新生,变身“立体农场”;示范联创上,党员干部主动担当,带头承包“党员责任田”,400亩示范地年产值突破百万元,生动展现了“绿果果”变“红票子”的致富奇迹;服务联动中,党总支牵头组建“红马褂”党员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疏花保果”技术,使坚果坐果率大幅提升至82% 。
兴乐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毕梦思介绍,目前全村坚果投产面积达900余亩,预计2025年产量将达到90余吨,每户村民平均增收可达2万元。
随着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内生动力也被充分激发,思想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下一步,黎明乡将继续深耕坚果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让这颗“小绿果”真正成为撬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李双俊 毕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