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李杨:以创新实干绘就栘依果产业振兴与民族团结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1日 11:36:10  来源: 云南网

  在普洱市澜沧江畔的青山翠岭间,多民族同胞世代聚居,共同守护着这片沃土。色泽金黄、口感酸甜的栘依果,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成为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2013年,大学毕业的李杨回到家乡澜沧县,怀揣着让家乡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投身栘依果产业开发,开启了一段用创新与实干,书写乡村发展新篇章的奋斗征程。

  自主研究 打好产业基础 

  栘依果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经济林果,如何利用栘依果开发出新产品?李杨在自家院子里搭建了一个小型实验室,尝试对栘依果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转化。在刚开始的3年时间里,他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从实践学习到技术积累,再到实业拓展,最终实现将栘依果应用在食品领域的创新转化。 

  “每次有新的成果,我都要到市里去做检测。”李杨说。2015年至2019年间,李杨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商标5项、著作权1项,还制定新型品类产品标准2项,为栘依果精深加工奠定了技术基础。 

  村企联动 破解发展瓶颈 

  随着一系列创新成果、发明专利和资质认证陆续取得,李杨决定进行规模化生产。于是,他在澜沧县拉巴乡小拉巴村建设工厂,并成立澜沧江畔酒业有限公司。然而,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料和资金短缺成为发展瓶颈。关键时刻,得到拉巴乡党委、乡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一方面,通过争取茶地套种栘依果项目,在全乡8000余亩茶地上种植栘依果树,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另一方面,以“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整合涉农资金100万元,由拉巴乡南畔村以村集体资金的形式入股公司,缓解资金压力。这种合作模式,让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紧密相连,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产品质量,关键在于源头品控。”李杨说。公司积极与昆明理工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探讨提升产品质量的方法。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拓宽销售渠道,让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紧密相连,形成利益共同体,将栘依果产品推向全国,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澜沧江畔的民族风味。 

  科技助农 共享增收红利  

  2023年,李杨入选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认定名单。自此,他示范带动拉巴乡芒东村、小拉巴村、南畔村等地村民种植优良品种、开展栘依果树提质增效项目,逐步发展壮大栘依果产业。目前,拉巴乡种植栘依果树8000余亩。2023年鲜果产量突破500吨,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以前,村民们种植的栘依果质量参差不齐,通过科学管理后,不仅产量提高,果子的品相也越来越好。”李杨说。在建设栘依果种植基地的同时,公司还与芒东村、小拉巴村、南畔村的合作社开展合作,带动3个村200余户村民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中来,实现户均年增收4800元以上。据李杨介绍,通过产业融合、科技帮扶、就业带动、保底分红、成果共享合作等多种形式,让村集体和农户共享栘依果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处处可见各族群众携手奋斗的身影,民族团结之花在产业发展中绚丽绽放。 

  2024年,李杨注册成立云果澜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再次向栘依果产业的深度开发发起冲锋。从返乡创业的青涩青年,到带领各族群众致富的产业带头人,李杨始终牢记最初的誓言:“让家乡各族兄弟姐妹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未来,他将继续深耕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以科技创新为桨,以民族团结为帆,推动栘依果产业发展得更好,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让澜沧江畔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故事,化作新时代最美的乐章。 

  云南网通讯员 郭瑞丽 李宏刚 吴叶芊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