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沪滇协作的生动实践中,云南省普洱市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建设之路,通过理顺四对关系、强化五种机制,实现品牌带动、就业倍增和产业协同三种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国家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这是沪滇两地开展产业、就业和事业协作的基本原则。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广阔的市场渠道;普洱则具备独特的气候、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双方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在沪滇协作中,上海企业为普洱咖啡产业引入先进技术和质量标准,助力“普洱咖啡师”品牌走向全国;而普洱特色农产品也为上海市场提供了优质货源。位于宁洱县的宁洱现代咖啡产业创新园,借助沪滇协作资金打造了“宁小豆”咖啡项目,推动了宁洱咖啡全产业链发展,有力带动咖农增收,成为沪滇协作机制下乡村振兴的典范。
在推进劳务品牌建设过程中,普洱市注重理顺州(市)与县、乡(镇)的关系,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市级统筹规划,县级落实项目,乡镇跟进实施。澜沧县依托沪滇协作项目打造咖旅庄园,推动咖啡产业与文旅融合,为劳务品牌建设增添活力,实现了州(市)、县、乡(镇)协同发展。同时,普洱市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有机结合,短期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长期培育产业体系、加强品牌建设。以“孟连牛油果新农人”为例,短期内通过技术培训提升果农技能,长期则着力于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产业示范基地,确保品牌可持续发展。此外,普洱市还聚焦优势产业,打造知名劳务品牌,以“普洱咖啡师”“西盟佤山歌舞者”等品牌带动全局发展,提升了全市劳务经济整体水平。
为激发内生动力,普洱市强化“上海干部参与”“上海园区介入”“上海企业落地”“上海项目投资”和“上海市场对接”五种机制。上海选派援滇干部到普洱挂职,为劳务品牌建设带来新思路。在“西盟佤山歌舞者”品牌建设中,上海干部利用自身经验,帮助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影响力。上海园区则通过共建方式,为普洱提供产业集聚平台,思茅产业园区宁洱片区通过引入东部优势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上海企业积极到普洱投资,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镇沅县建设双孢菇工厂,有效带动了当地百姓就业增收。此外,上海在劳务品牌建设过程中还实施精准投资,将专项资金投向劳务品牌建设关键环节,如支持“景迈茶人”品牌发展。同时,普洱也借助上海的市场平台,组织一系列展销活动,拓宽了产品市场。上海援滇干部、宁洱县委常委、副县长龚亮表示:“强化好‘五种机制’才能真正让产业带动就业执行到位,让劳务品牌扎根当地,又走向全国。”
如今,普洱市劳务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普洱咖啡师”“孟连牛油果新农人”“西盟佤山歌舞者”等劳务品牌成为亮丽名片,实现从单一产业到全产业链升级,带动大量就业创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据悉,普洱市通过劳务品牌建设,累计培训劳动力超10万人次,就业创业人数近30万人,咖农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这些劳务品牌不仅推动了普洱市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东西部协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云南网记者 孙于婷 官媛敏 通讯员 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