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景谷永平:“一个引擎”+“四轮驱动”,全力构建善治善为基层治理新格局
近年来,景谷县永平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全力构建“一个引擎”+“四轮驱动”的务实高效基层善治体系。
聚力“党建+”引擎,把牢基层治理“方向盘”
永平镇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基层治理首要任务,通过强化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和完善组织体系,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织密组织网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网格化管理,推行“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模式。全镇划分143个综合网格,配备499名网格员、1699名“微网格”员,成立148个网格党支部,增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力和影响力。锻造过硬队伍。实施“头雁”工程,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届中分析和适岗研判,近三年调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8人。引进和培养基层治理专业人才,开展主题培训,选聘32名“法治副村长”、招录14名基层专干,充实骨干力量。发挥党建引领效能。建立政法工作月会议制度,研讨基层治理难题。将党建与基层治理成效挂钩,定期考核村(社区)干部,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落地。
激活“四轮驱动”动能,把准基层治理“动力主轴”
风险防控驱动,点燃社会综合治理“火花塞”
“排化结合”。构建“动态排查+快速处置”机制,整合力量“三方编组”,选派600余名干部职工下沉,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大包保、大稳控”工作。针对涉及光伏项目区内长期性、复杂性的矛盾纠纷,镇党委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一案一策”,坚持“三次上门、三次会议”耐心向群众阐释历史沿革、政策依据及法律后果,及时回应合理诉求并依法发放告知文书,成功化解景谷万润利茶叶有限公司与双龙村李家、下寨两个村民小组长达31年的土地权属纠纷,以及新塘村牛歇场与窝拖组长达20余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两件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为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1147亩土地供给,极大加快了项目实施的进度。
“震育并举”。坚持“法律震慑”与“全民普法”双向发力,多部门协同联动,对各类违法行为依法从严从快处置。结合党纪学习教育,组织30名党员旁听酒驾案件庭审;2025年3月,县人民法院在永平镇开展“巡回审判+普法宣传”,150余名镇、村干部现场旁听,以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效果。在深化全民普法层面,配备207名“法律明白人”,开展“红袖标”普法行动,通过会议、讲座等多种形式送法上门,引导群众树立法治意识。同时,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综合宣传314场次,惠及群众40856人次。
“治建一体”。坚持“当下治”与“长久立”相结合,剖析矛盾根源,针对多发领域和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不断完善矛盾化解机制,发放22858张警民联系卡,畅通诉求反映渠道;并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分析研判会议,健全部门联动、信息共享、会商研判等制度,切实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协同共治驱动,打通集镇联动整治“万向节”
创新模式,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创新推行“1+N”协同治理模式,联动多方力量,召开8场集镇治理专题座谈会,收集道路修复、绿化提升等建议120余条。通过“政府搭台+群众提议+企业共建”的互动机制,引导商户、企业积极参与集镇建设。并依托“街长制”开展“集镇街道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累计出动12000余人次,有效整治集镇乱象。
靶向攻坚,建立闭环治理机制。针对集镇治理难题,构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闭环机制。累计整治占道经营132户,拆除违法建筑500平方米,清理障碍物80余处,发放整改通知书128份。同时,多部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96次,解决主干道非法占道经营、违建等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集镇硬件设施提质升级。
内外兼修,推动治理长效化。外塑“颜值”,实施道路铺设工程,种植杜鹃花等,打造“网红打卡”景观带;内炼“里子”,开展“文化浸润”行动,通过理论宣讲、绘制文化墙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评选“文明家庭”“文明商户”,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垃圾日产日清、商户责任考核等常态化机制,通过“群众监督+定期回访”的方式,确保集镇治理成效长效保持。
发展增收驱动,安装产业补短延链“加速器”
深化思想引领,激活产业发展动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思想动员+产业实践”模式,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永裕社区党支部与景谷万家欢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成20亩蔬菜示范基地,以直观的经济效益引导群众转变发展观念,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强化转型升级,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紧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机遇,构建蔬菜产业体系。通过强化规划引领、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及联农带农机制,产业园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成功引进云南易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并组建冷链运输车队。2025年,完成1.6万亩蔬菜种植,新植2万亩榨糖甘蔗,种植3.65万亩烤烟。
优化就业服务,培育产业发展新品牌。在集镇建设零工驿站1个,社区设创业服务站1个,创新采用“企业+社区”运营模式。开展“四送”工作,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力度。今年以来,已举办10期362人次的实用技术培训,组织3场招聘会,累计提供300余个省内外就业岗位,登记100余名就近务工人员信息,并开发271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多渠道拓宽群众就业路径,带动群众增收。
精准服务驱动,转动民生服务优享“传动轴”
聚焦“朝阳红”,系统整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妇联、团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协同联动作用,创新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组建由32名多岗位志愿者构成的“爱心妈妈”团队,与54名困难儿童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满足儿童情感与心理健康需求。同时,开展12次“利剑护蕾”专项行动,全方位筑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安全屏障。
聚焦“夕阳红”,全面提升养老保障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质增效,建成3所日间照料中心,推动老年大学资源下沉社区,开展“银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实现“老有所为”。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与普洱茶城养老养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打造综合性养老服务平台,成为全市首个乡(镇)级养老院公建民营示范典型。
聚焦困难群体,持续强化兜底保障服务能力。加强特殊人群管理,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深化残障人士保障服务,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助力残障人士实现生活便利与就业增收。联动卫健机构、志愿者团队,为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兜底保障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切实破解基层治理中的民生难题。
下一步,永平镇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在风险防控、协同共治、发展增收、精准服务上笃定前行,优化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与社会和谐注入活力。(王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