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3143”社区治理模式,构建“需求收集、精准研判、多元共治、成效评价”的全链条机制,走出了一条社区善治新路。
以“三维需求”构建社区治理“全息图谱”。组建“5+N”网格治理队伍,通过敲门入户、流动“小板凳”座谈等方式下沉走访“找需求”,全面收集居民基础信息、需求清单和意见建议,创新“地图+底册”双轨制管理,精准标注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分布位置,实时更新居民诉求台账,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创设“书记工作室”,开放纳谏“听需求”,引导居民走进工作室反映诉求,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12类痛点热点问题,实施“寻症+治病”双诊疗法,累计解决小区智能门禁安装、死角监控安装、充电桩增设、规划停车位等民生问题212件,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良性互动。建立特殊群体“一人一策”服务机制,精准帮扶“送需求”,对留守老人、残障人等特殊人群,实行“日联系、周探访”制度,构建重点人群“五方共管”模式,联合亲属、学校、公安、司法等部门,构建全链条服务管理体系,实现法治教育、心理疏导与就业扶持等需求精准覆盖。
以“一体化研判”构建社区治理“决策中枢”。依托“民情地图”动态数据库和网格走访台账,整合居民需求、矛盾隐患、资源清单等三类数据,成立由社区支部书记、网格长、居民代表、社区民警、行业部门等组成的矛盾风险等级研判小组,建立“周调度+月会商”制度,形成《周高频诉求清单》《月重点任务清单》,按照简易事项“及时办”、常规事项“限时办”、专业事项“认领办”、复杂事项“协调办”的原则,形成“四级治理清单”,实现需求分级的科学转化与闭环处置,全面提高居民需求办理效率。
以“四级联办”构建社区治理“动力矩阵”。依托研判生成的“四级治理清单”,整合60余家双报到单位和“5+N”网格化治理队伍资源,构建多方联办机制,推动各类问题高效处置。以“协调办”为重点,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家门口就业项目,不断完善居民工作生活和娱乐设施,提升居民幸福感。以“认领办”为契机,开展法律知识宣讲、义诊服务、安全知识讲座、假期儿童托管等活动20余场次,积极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及时开展“限时办”,开展矛盾调处、关爱重点人群、“微心愿”认领等活动,及时调处矛盾纠纷36起,为35名留守儿童建立了长期帮扶机制,完成“微心愿”认领200余次,7日内办结率为91%。紧盯“及时办”,及时为居民解决楼道照明维修、垃圾清理、乱停乱放等“鸡毛蒜皮”小事120余件,24小时内办结率为98%。
以“三方共评”构建社区治理“质量闭环”。坚持“治理好不好,群众当主考”的核心理念,设置服务响应速度、问题解决质量等三个维度评价体系,通过入户回访、测评问卷等方式,实现服务评价全覆盖,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0%以上。构建“能力素质+工作实绩”双维考核模型,将网格走访覆盖率、问题办结率等事项指标纳入考核,末位者由党总支书记约谈整改,社区干部服务效能提升60%。建立“双报到”积分管理制度,每年底由社区党总支对60余家双报到成员单位进行“服务清单+效果评估”,评价结果书面反馈双报到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作为各成员单位党组织述职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镇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