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镇沅以人民为中心,在基层社会治理、就业保障、就医服务等民生领域积极探索,一项项改善民生的保障措施落地,化为群众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十三五”期间,镇沅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在小区开展党组织、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群众的"双报到双服务"。全面压实127家小区保包单位责任,动员1500多名在职党员组成167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目前,县城三个社区已实现"党建引领小区""小区自治小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建设全覆盖,直接受益群众达到5632户14100余人。
人民城市为人民,群众诉求就是"哨声"。镇沅高标准建设"数字镇沅"智慧服务中心,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科创载体,通过县、乡镇、社区、居民小区、楼栋的五级联动治理做到党员清、网格清、住户清、城市功能清、问题清、服务清,实现社区管理沉下去,群众诉求信息传上来,构建"一站式受理、一网式联动、一条龙服务"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巡,事在格中办,确保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办。
端稳就业“饭碗”。一大早,民江村巡河员罗庆永就沿着河堤开始一天的巡河工作。“我是村上的巡河员,因为家庭特殊,组织照顾我,让我负责打扫卫生,一个月也能领到800元,减少点家庭负担。”罗庆永说。
像罗庆永这样政府帮助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在镇沅还有很多。目前,民江村有公益岗13人,分别为环境保护员、卫生保洁员、巡河员、疫情防控监督员和生态护林员,带动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近年来,镇沅积极开展就近就地解决困难群体就业、春风行动、精准扶贫等系列专项就业活动,举办各类招聘会,加强对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监管力度,提升全县就业服务质量。除了兜底性就业保障,如何让劳动者就业更容易、工作更稳定,镇沅围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挂牌成立“普洱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学院”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通道,落实“3+2”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入双方产教融合发展,提升“知识+技能+创新”的人才培养能力,巩固脱贫攻成果。
持续打造“健康镇沅”筑牢健康屏障,全县医疗保障网越织越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继续巩固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成果,落实大病集中救治措施,进一步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贫困人口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率达到99.66%。着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成立9个乡(镇)中医馆,持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8个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标准。医共体建设顺利推进,建成覆盖9个乡(镇)的远程就诊系统。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成功创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刘承红是民江村村医,从一名村医干起,一干就是31年。“现在卫生院各种医疗设备齐全,小病在卫生院就能治疗。”刘承红回忆,她刚从医时,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村民有头疼脑热的小病只能到城里医院看。如今,乡村医疗卫生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毛病不出村就能治疗。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自镇沅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体检,每年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儿童、孕妇建档提供免费体检一次,全面掌握辖区居民健康状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针对我们建档这些人群,像有些老年人和慢性病来不了的,我们就上门服务。”村医吴海燕说。
“政府出钱让我们免费体检,身体有了问题能及早发现和治疗,卫生室这里随时来都看得着病很方便,医生态度也好。”民江村慢性病患者陈有仙说。
大力关爱弱势群体。严格落实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用好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基金,持续加大对贫困人口的跟踪管理。聚焦“一老一小”,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水平。扎实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及时足额兑现高龄补贴和疫情防控补贴,做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各项补助政策应补尽补。用心做好儿童福利事业,关心关爱农村“三留守”儿童。认真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加快推进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完成483户职工解困脱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发放城镇低保872人530万元,发放农村低保12214人4325.56万元。为3526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资金359.47万元。
正是这一项项民生实事,为群众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难题,办成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大事,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让全县各族群众在生活的点滴变化中感受到实惠和幸福。(刘晓琼 刘珊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