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贫困-,幸福+, 算好百姓“幸福账”——普洱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六个转变”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1日 17:36:00  来源: 云南网-普洱日报

原标题:贫困-,幸福+, 算好百姓“幸福账”——普洱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六个转变”

生活好与否,全在脸上。

立秋,穿行在普洱的绿水青山中,你不会感到沉闷与燥热,普洱人脸上洋溢的喜悦,让你感知这里的变化。

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还在读小学,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种田维持。由于缺少新的发展理念,家里的产业单一,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到了年底一算账,人均收入只有2600多元。

搬进了新房子,雨露计划圆了孩子的大学梦。通过几年发展,家里和公司签订订单帮扶合作协议走上养殖路,儿子毕业有了工作,家里的收入实现了翻番。

两个故事,同一个家庭,倘若不是亲身经历,家住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镇者整村大田村民小组的周颉不敢相信,短短几年间,自己家的生活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普洱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实打实硬碰硬、一仗接着一仗打,通过做好加法和减法文章,集结力量,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在“减法题”上,艰苦卓绝——不仅让识别出来的76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而且让6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的目标;在“加法题”上,涅槃重生——不仅有了更加幸福的生活,而且让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变、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质变、乡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嬗变、富民支撑产业发展了蝶变、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蜕变、党员干部作风发生了转变,全市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贫困人口比例从2015年的3.69%上升到2019年的95.34%。

基础设施做加法 生活环境变了

如果我们沿着脱贫攻坚轨迹一路回望,你会看到这样一段概括: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普洱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35.3万户,解决158.3万人的住房保障问题……群众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群众的评价最直接,群众的感受最真实。

在距离景东彝族自治县城0.8公里的地方,文黑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新居引人注目。走进搬迁户陈啓太的家中,新居干净整洁,家具、电器一应俱全。“自从搬迁到这儿,住的房子比以前好不说,用水、用电、用网都很方便。”

为打牢脱贫攻坚硬件支撑,普洱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加强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卫生、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建设,让贫困户没有后顾之忧,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公路通畅后,我家脱贫了!”景东县太忠镇嘎仰村村民刘娃在自家鱼塘起早贪黑忙活了一季,把辛辛苦苦养殖出的一池肥美鲜鱼运到县城贩卖。

经过蜿蜒山路上的“折腾”,当把鱼运到县城时,原本活蹦乱跳的鲜鱼,大部分奄奄一息,只能以低价卖出。可如今,刘娃再也不用为路发愁了!一条宽阔的硬化公路修到了村子里,直通刘娃的鱼塘边。

为帮助解决更多像刘娃一样的难题,普洱市加快实施“直过民族”及沿边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深度贫困县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通硬化路等工程,硬化路通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全市所有建制村通客车,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1位。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基础设施“脱贫”,产业发展就能跟上!

增收渠道做加法 家庭收入变了

脱贫攻坚伊始,普洱人自问:为啥穷?答案是:产业不兴,经济没有支撑。

老达保是一个拉祜族群众聚居的村寨,全村119户,其中有92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到2012年时,人均纯收入只有2030元。脱贫攻坚启动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政府敏锐地觉察到,可立足老达保村民能歌善舞的特质,结合拉祜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说干就干!当地整合茅草房改造、特色村寨等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新建了原生态歌舞表演广场,完善了村寨游览道路、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成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村民们先后走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在全国各地展示拉祜文化的魅力。

魅力展示出去了,游客也就进来了,老达保也因此成为普洱市重点发展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当地拉祜族群众吃起了“旅游饭”,发起了“旅游财”。

康平镇勐康村也曾是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一个贫因村。2017年随着江城鑫福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入驻,村里掀起了一场摒弃旧观念、迈向新生活的致富风暴。村民刀兴有和妻子一起成为公司养牛基地的固定工人,每年仅打工收入一项就有4万多元。养牛基地离家只有3公里,平时骑摩托车上下班,家里的田地也没有荒着,种植和养殖都没耽误,刀兴有实现了务农和务工“双丰收”。

为了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普洱把培育壮大产业作为高质量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林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文化旅游、数字经济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494个,农民经营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1%。2018年以来,全市共组织村民参加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7万人次,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2400户。

内生动力做加法 精神面貌变了

“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前不久,记者前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香盐村芒牙河一组采访时碰到了已经走上致富路的村民李学昌,聊起现在的日子,老李难掩激动。

几年前,记者第一次见到老李时,他家的生活捉襟见肘。家里的收入仅有种植甘蔗的几千元,一年下来没啥存款。

几年间,“变脸”悄然上演:当地村民依托普洱市林产业支柱企业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经济林木种植。目前,老李已种植经济林木200亩,毛收入达17万元,家里建盖起了一幢230多平方米的新房,买了车,日子如蜜一般的甜。多少年来一直想带父母出去看看的他拿出一张全家在北京拍摄的合影,笑得合不拢嘴……

梦想,是李学昌奋进的动力,也是时代最令人心动的旋律。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正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中,照进现实。

2001年底,袁永明退伍后跟随着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工作的妻子来到了岳宋乡曼亨村。袁永明发现,曼亨村社会发展起步晚,基础条件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较差。“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就得先让自己富起来。”袁永明率先买车跑货运,并租赁群众空闲土地种植茶叶、养殖蜜蜂,家庭收入不断增长。“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我的目标就是种好茶养好蜂,力所能及地帮助乡亲们富起来,当个称职的带头人。”对于今后的生活,袁永明自信满满。

脱贫摘帽了,精神面貌变样了,脱贫信心就更足了。

为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普洱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平台,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激发起广大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生动力。同时,持续抓好干部队伍建设,35名厅级干部分别挂县包乡帮村,103名县处级干部驻乡督导指导,派出驻村工作队员10416人次,1180家市县乡单位定点扶贫,4.7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实现“挂包帮”双向全覆盖。一位老党员感慨地说:“过去是‘群众有问题,跑腿找干部’,现在是‘干部去串门,问有啥困难’,干部在‘脱皮’中新生。”

在景谷县采访时,当地百姓总结:“打好脱贫攻坚战就像一个拳头,只有攥紧,才能更有力 。”的确,“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持久发展的合力,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记者 马洁)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