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盟:甜甘蔗变成群众的“钱袋子”
冬日里的勐卡镇班哲村五组浓雾笼罩,甘蔗地里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景象。随着甘蔗收获季的到来,蔗农们正忙着砍甘蔗。他们分工协作,动作麻利地砍蔗、整蔗、码蔗,一片繁忙的景象。
“以前我家种的甘蔗,一亩产量最多三吨,收入1000多元。今年我报名参加县开展的甘蔗培训,掌握了许多种植技术,今年我家甘蔗扩大到14亩,产量近7吨,按每亩440元收购价,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西盟县勐卡镇班哲村五组村民娜布来说,这几天全家人脸上都乐开了花。
娜布来是土生土长的班哲人,2013年被识别成为贫困户后,曾经一度为了能够过上好日子,和丈夫都外出打工,直到2014年丈夫生病,夫妻二人才回到班哲村务农。由于过去班哲村地处偏远、山高路陡,有产业没技术没产量,娜布来家的甘蔗种植一直发展不起来,技术落后成为了娜布来脱贫增收的绊脚石。
班哲村的甘蔗产业从原来发展滞后,带动不了群众增收发展,到现在靠产业脱贫致富,群众把甘蔗种成了致富的钱袋子,摆脱贫困的帽子,走出了不一样的脱贫新路子,靠的是什么?
脱贫攻坚以来,西盟县基础设施修路到村,帮扶干部责任到户,技术技能培训到家。2019年,西盟县采取“干部带动、实操为主、成效包干、绩效考核”等方式,把培训地点设在田间地头、产业发展基地,让老百姓实地操作,实操考试合格后才发合格证,改变以往“完成项目式”培训为“实绩考核运用”为主的深度培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探索实施“先锋强志”素质提升工程,争当脱贫成效巩固样板。推动优质资源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聚焦,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倾斜。
班哲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 娜布拉:
“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老百姓的种植技能,科技种植,产量高收入多,老百姓尝到甘蔗甜头后,积极性更高了,生活的自信心也更强了。”
2017年,西盟县社保中心派帮扶干部张国芳与娜布来一家结对认亲。在张国芳的鼓励和帮助下,娜布来家渐渐走出了困局,家里收入也慢慢有了改观,但技术依然困扰着她。直到2018年,随着县组织“先锋强志”甘蔗培训,娜布来满心欢喜第一个就报上了名。
西盟县勐卡镇班哲村五组村民 娜布来:
“以前种玉米一亩才收几百斤,种水稻、甘蔗都是要老办法,不懂技术,种什么产量都太低,种一坡地收一萝,收入还不够全家生活。”
西盟县社保中心派帮扶干部 张国芳:
“我们通过了解娜布来家的情况后,帮她出点子、想办法,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改变现状,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比以前更好一些。”
西盟县积极调动村两委干部、驻村队员及挂包帮责任人基层力量,把厚实群众“钱袋子”当作工作重点来抓,从致富能人培育上下功夫,培养发展领路人,激发农民个体和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2019年开展甘蔗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劳动技能,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衔接打下良好基础。
甘蔗产业是西盟县群众增收的产业之一,全县5镇1乡23个村累计种植甘蔗4.56万亩,2018—2019榨季产值3500多万元,户均可增收6000元以上,甘蔗产业覆盖全县5263户22811人,成为县内持续稳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寒冬渐行,新春复苏。如今的西盟村村寨寨,环境干净整洁,家家住新房,户户有产业,生活如甘蔗节节甜,贫困的枷锁,再也锁不住西盟群众走向美好生活的脚步。2019年是西盟的收获年、幸福年;2020年,西盟干部群众将齐心协力,共同书写属于西盟阿佤山的新篇章。(李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