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攻坚:江城瑶家“三变”
“自己种的粮食吃不完,养鸡养猪还能卖,又住上了结实漂亮的小楼房,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瑶家山村王纳碑村民小组的邓梅芳,谈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家乡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循着绵延入村的硬化水泥路和两旁的翠绿茶香,在层叠青翠间的江城县中老边境瑶族聚居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建小洋楼之间,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瑶族妇女,或在织锦,或在晒谷物,一派美好生活景象。
家园变新了
江城县康平镇瑶族聚居区属于民族直过区,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的瑶族群众居无定所,“游耕”在山林间,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下,吃饱肚子成了一种奢望。邓梅芳告诉记者,她的奶奶和妈妈都曾经“讨过饭”,改革开放前,每年的冬春之交,寨子里的女人便拖儿带女走上“讨饭”之路,江城县城和思茅街头那时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
从1978年开始,经过党委政府的历次扶贫开发,瑶族群众逐步实现了定居定耕。而近几年的扶贫开发,更是让世代住在茅草房、杈杈房的江城瑶族群众从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的“穷山头”整体搬迁到了地势平缓、靠近主干道,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相对完备、宜居宜业的“致富窝”。
走进康平镇瑶家山村王纳碑村民小组,设施齐全、环境宜居的新时代瑶族山村,青瓦白墙,文化墙透着纯朴的民族风,所及之处,皆是文化自信、生活幸福的画面。
当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春风再次吹绿瑶家山野时,拆旧与搬迁在穷山窝原址与致富窝新址同步呈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随着村民们搬迁的步伐渐行渐远,崭新的生活渐次启幕,中老边境的瑶族群众正在走出大山,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技能变强了
江城瑶族群众的贫困根源主要是素质贫困和思想意识贫困。对江城瑶族来说,以往原始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之劳动技能缺乏,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普遍存在,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
找到了贫困的根源,江城县快速开出了良方。江城县瑶族整族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火热开办了起来,送教进村、手把手教学,从生活、生产、思想等多方面帮助他们提高,受到了瑶族群众的欢迎。
据了解,每期培训为期4天,培训内容有《养成教育》《扶贫知识》《民族团结》《内务整理》《茶叶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等引导性和技能提升培训,瑶族群众积极主动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江城瑶族群众的劳动技能提升明显。康平镇瑶家山村漫博山新迁居点,共有16户72名瑶族群众,刚搬迁时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底,通过新赋技能务工和原有产业增效“两条腿”走路,已经有12户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近两年,漫博山的村民们掌握了新技能,转变了旧思想,挑香蕉、做电焊工、建房子等多样的选择是农闲时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34岁的王忠情夫妇,农忙时在家发展茶产业,农闲时凭借掌握的劳动技能做电焊工、建房子等,每年个把月的农闲时间,两人增收超过6000元。
掌握了技术的瑶族群众,让原来农闲时分文不入的“烟酒时间”变成了如今分秒必争的“黄金时间”,他们不但改掉了农闲时伙伴相聚烟酒度日的不良习惯,更以积极的面貌追赶脱贫致富的脚步。如今的江城瑶族聚居区,像王忠情夫妇这样通过掌握劳动技能而获得传统产业外第二份收入的家庭不在少数。
收入变多了
记者在江城瑶族聚居区走访时发现,除了保证足够食用、牲畜饲养的粮食种植,瑶族家庭还种植茶叶、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虽然大部分是近年扶贫政策支持下种植起来的,亩产收成尚不丰足,却也为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的深入推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也在已经受训的瑶族群众中铺开。据瑶族妇女邓梅芳介绍,接受科学系统的茶叶种植培训后,她把自家的5亩茶地进行了科学化管理,施肥、驱虫、采摘等一系列茶叶生产环节都得到了提升,茶叶的品质和产量也提高了。2018年,邓梅芳家实现了5000余元的茶叶收入,相较以往粗放式种植,收入大幅提升。
此外,综合素质提升后,村民们把农特产品变为商品的意识也明显提高,收入也随之提高。在江城瑶族聚居区,村民们会把蜂桶做好后放置到大山里,吸引蜜蜂前来筑巢酿蜜,在原生态的原始森林环境下,蜜蜂泛采百花,酿成的“生态百花蜜”具有很高的品质。多数家庭通过养蜂出售蜂蜜,实现增收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采访中,也有村民向记者表示,未来将根据新迁居点靠近公路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小卖部和农家乐,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江城县瑶族聚居区产业带动脱贫的成效,江城县出台了《江城县2019年瑶族聚居区产业扶持指导意见》,重点扶持瑶族聚居区内的贫困农户,涉及康平、整董、宝藏、国庆等4个乡(镇)10个行政村8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687人。结合原有产业基础和实际,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方案”的思路,采取“长短结合,错位发展”的产业帮扶措施提高贫困户收入,让项目、资金、政策精准到户到人。(记者 梁荔 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