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曼等乡胜岩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蚕桑产业,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在全乡9个村位居第三,蚕茧质量排名第一,成为该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李庭会采桑叶 李世华 摄
胜岩村是景东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34户154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9户384人。国土面积15.37平方公里;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1389毫米。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核桃、蚕桑、烤烟等。村“两委”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和地理优势,把蚕桑作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培植。2018年,全村120户农户种植桑树360亩,产茧31吨、实现收入151万元,其中,39户建档立卡户培植桑园90亩,产茧11.7吨、收入60万元。
今年38岁的黎强是胜岩村大水井组村民,2002年曼等乡开始发展种桑养蚕时就开始养蚕,是第一批养蚕户,到现在种桑养蚕已有17年历史。他家当年种桑3亩,养蚕1张,产茧46公斤,单张鲜茧产量居全乡第一;2017年新建桑园2亩;2018年养蚕12张,实现收入3.01万元。如今,6口之家的黎强依靠种桑养蚕和打工收入踏上致富路,家庭年均收入8.5万元,人均收入1.41万元。具有初中文化的黎强因好学上进,勤劳实干,被蚕桑公司选为蚕桑辅导员,负责全村种桑养蚕技术指导。
查看桑叶病虫害 李世华 摄
胜岩小组建档立卡户李庭会家于2002年培植桑园4亩,2004年开始养蚕,当年养蚕3.5张,产茧157.5公斤,收入2205元。2008年蚕茧市场疲软,价格低迷,许多桑农毁桑种粮,全村共毁桑240亩。而李庭会家不但没有毁桑,还新植桑树4亩,到2018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0亩,养蚕收入3.5万元,全家5人人均收入7000元。从2004年到现在,李庭会家养蚕收入近20万元,除了家庭开支,用于建房7万元。“今年天气太干了,桑叶不好,春蚕收入才有1万元,预计今年养蚕收入可能就2万多元。家里养牛3头、猪19头;茶叶收入3000元;玉米可以卖1万多元……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腼腆的李庭会说。问及她家为何十几年如一日对种桑养蚕这么执着时,她开心地说:“养蚕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养蚕比种玉米和烤烟更划算、更轻松。我们出门打工去不了,养蚕1个月就可以卖,钱也来得快,早上卖鲜茧,下午钱就打到卡上了,现卖就可得现钱,这么好的产业去哪里找啊?”
胜岩村党总支书记罗兆明介绍,今年旱情比较严重,桑叶产量低,影响了蚕茧产量,蚕茧产量比去年有所减少。预计全村产茧20000公斤,收入90万元。
清理蚕簇 李世华 摄
乡挂钩胜岩村工作组副组长、胜岩村产业指导员、曼等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袁得伟告诉我们,胜岩村将继续抓好蚕桑产业发展,加强桑园翻挖、施肥等管理,提升蚕虫养殖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把蚕桑生产做大做强,加快脱贫步伐,最终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目标。
云南网通讯员 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