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佤山蜕变:窝笼村奏响脱贫攻坚“三步曲”
图为窝笼村卫生室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镇窝笼村基础设施更加夯实,群众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扶持惠及群众,村村寨寨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抓产业促就业
利益联结机制助增收
一直以来,窝笼村始终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项目的深度融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区位优势,提出了“以海拔高低实施产业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打造实施了“低海拔发展橡胶、中高海拔发展甘蔗、高海拔发展核桃”的产业布局。主要产业为:橡胶8435.3亩,甘蔗1510亩,核桃1456亩,花椒63亩,砂仁110亩,订单农业2018年开发123.03亩。
“我家种植橡胶6亩、甘蔗3亩、玉米1亩,村委会不定期组织我们参加割胶技术技能培训,2018年我家的6亩橡胶地通过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免费参保橡胶期货价格指数扶贫保险,培育了可持续、稳定的产业。去年种植橡胶、甘蔗、玉米的收入加起来有13000余元,加上儿子外出打工近2万元的收入,我们吃、穿也不愁了,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中课镇窝笼村第七村民小组的岩布列满脸笑容地说。
在西盟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下,窝笼村积极推广“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订单帮扶、劳务输出等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按照“联得上”“结得好”“稳得住”的思路,在产业扶贫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股份、劳务、保险、激励”五个联结,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抓基础建设施
村村寨寨展新颜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西盟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村村寨寨建起了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窝笼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全面改善,开启了农村新生活。
2015年以来,窝笼村以安居工程建设为契机,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联建”建设方式,投入709.785万元,分三批次完成了全村安居房建设432户;完成18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目前,全村安居房建设项目已全部竣工并达到入住条件,彻底解决了窝笼村群众住房难的问题。
“2017年我们一家搬进了新房,2018年又扩建了厨房,新建了猪圈,通过种植橡胶、玉米,发展养猪、养鸡,全家的经济收入实现一年上一个台阶。”中课镇窝笼村第一村民小组村民尼养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就滔滔不绝。
发展中的窝笼村一天一小变、一月一大变。截至目前,全村主干道、村组道路硬化率达100%,危险路段均有防护设施。自来水已通到农户家门口,水质达到国家安全饮水标准。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个,并实现14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和通广播电视全履盖。
抓“三保障”促民生
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按照“适龄青少年有学上”目标,抓好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目前,全村有村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896平方米,有教学班级4个,在校生127人,教职工6人。为确保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窝笼村通过上门宣传政策和动员,让村里8名义务教育辍学生返校续读。
围绕“医疗养老有保障”目标抓好健康扶贫工作。目前,全村有卫生室1所,乡村医生2名,有床位4张。全村完成建档立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31户,签约率达100%;新农合参保1963人,参保率100%;大病统筹保险参保率100%;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10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将符合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畴,应保尽保,实现低保兜底扶持贫困户脱贫。通过动态调整,全村享受农村低保104户148人,五保户11户11人,社会兜底保障贫困户3户4人,孤儿3户3人。(记者 徐瑞 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