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要闻 >> 正文
普洱魅力: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3日 16:29:16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文化自信 普洱魅力

  普洱市是“世界茶源”,是“普洱茶文化”发源地,是“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诞生地……这些蜚声国内外的文化标签,向世人展现了普洱这块热土的独特魅力。40年来,“普洱”所代表的文化吸引力,为普洱市持续“圈粉”“吸金”,助推普洱区域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文化自信,正让普洱这个边陲小城迈步与世界对话、合作。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演出剧照

  四十年·跨越

  一串文化“珍珠链”耀眼夺目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着力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充分挖掘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精髓,打好文化牌、特色牌,着力推动文化普洱建设,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40年来,无数文化工作者立足于普洱这片多彩大地,深入挖掘、整理、推介神奇美妙的普洱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把边疆多彩的民族文化介绍到世界各地。先后有3000余件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展演、发表、获奖。其中,普洱绝版木刻自1984年《拉祜风情》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以来,连续几届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普洱绝版木刻艺术已经成为普洱市一张响亮的名片,成为中国版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0年来,普洱不断擦亮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坚持以普洱茶为魂、山水为本、文化为脉打造宜居之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目前,正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创新“大事件”营销,成功举办了14届中国普洱茶节及系列文化活动,12届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江城“三国丢包狂欢节”(中国、老挝、越南),以及西盟木鼓节、澜沧葫芦节、孟连神鱼节等节庆活动。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生态文明标杆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40年来,普洱市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力冲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原生态歌舞《天赐普洱》等优秀民族歌舞剧目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以及法国、西班牙、波兰、日本、新加坡、老挝、缅甸、泰国、坦桑尼亚、加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访问和演出240余场次;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剧《佤部落》成功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到全国10余个城市巡演;澜沧老达保农民演员出省和参与国际性演出。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普洱市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市内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文化要素,打造普洱文化品牌,壮大文化市场规模。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46亿元,占GDP比重为2.0%,增长速度为25.1%,思茅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入列“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0强县(区、市)。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投入近2000余万元,重点扶持了普洱国家公园旅游有限公司、西盟佤部落文化有限公司、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等20余家特色文化企业。

  四十年·巨变

  一台民族舞剧的千年“穿越”

  日前,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2018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文艺作品大型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普洱大剧院展演,并启动巡演。作品描绘了西盟佤山5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部落沧桑、洪荒神鼓、垒石盟誓、希望火苗、幸福恋歌、诗意栖居、盛世圆梦、再唱新歌8个章节,展现了西盟佤山各族人民处处再唱新歌颂党恩、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是一部讲述阿佤原始部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变苦难命运的史诗作品,是用故事化的民族舞蹈艺术反映党和阿佤人民心连心的精神颂歌。”总编导岩峰告诉记者,舞蹈诗着重从凸显西盟佤族自治县社会变迁历程、民族文化特质、舞蹈艺术特征和时代发展风貌等特色元素,讲述原始部落拥抱新时代的故事。

  佤族老人、解放军帽、佤族木鼓、牛头四种意象贯穿整个剧目。佤族老人代表了江三木洛子孙后代,是历史见证者、叙事主人公,以其回忆和特定视角,串联舞台关系;解放军帽象征着党的使命宗旨和阿佤部落永跟党走的初心;佤族木鼓是神木之鼓、通天神器,佤族特征和文化标志;牛头就是佤族图腾、民族符号。“全剧用时1个月编排完成,用诗一般的舞蹈语言,展现佤族这个古老民族‘一步千年’的跨越,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岩峰介绍,西盟民族文化工作队80余名工作人员,所有演创人员都是非专业出身,大多是本土的佤族群众。

  现场欣赏《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后,76岁的王怡奶奶颇有感触。“舞蹈里展现的佤族村寨刀耕火种、贫穷落后是我们这代人有目共睹的。原歌曲经过全新的表演让人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这是一台非常精彩的演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舞蹈诗。”作为年轻一代的赵思其激动地说:“短短50分钟的时间,《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涵盖了佤族人民摒弃了原始野蛮的生活习俗,迈入文明新时代,跟着共产党共同走向幸福生活的历程,内容厚重,值得一看。”

一心为普洱发展的黄桂枢

  四十年·见证

  一名考古学者的普洱“发现”

  已年过八旬的普洱人黄桂枢,仍热衷与年轻人谈论普洱茶文化,就在几天前,他还给来自宝岛台湾的嘉宾和茶人做了一次分享活动。改革开放40年,他参与了普洱市文化领域的多项活动,他的文化“发现”让普洱这颗绿海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1984年12月,原思茅地区文物管理所成立,黄桂枢被任命为所长,从此开始了普洱文物考古、保护、管理、学术研究等工作。

  黄桂枢首先把目光投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研究。为寻找誓词碑上签名的48位各民族代表,以及当年的文件、档案、报纸、证件、笔记、照片等实物,他的足迹遍及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昆明市等地,经过8年考证研究,通过梳理、归纳,提出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革命性的论断。黄桂枢的提议,促成了1991年元旦举行的“思茅地区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四十周年”活动。2006年6月,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得到认可,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民族工作第一碑。

  普洱市是茶叶原产地,普洱茶的故乡。“普洱茶文化是我们文物考古的一个学科,而且是边缘学科。”1992年起,黄桂枢把精力放在了普洱茶的研究,撰写的论文《论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发表在《农业考古》上,首次提出了“普洱茶文化”概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在他的倡议下,1993年4月,普洱市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和“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邀请了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收到论文76篇,第一次多学科、全方位、多层次研究普洱茶。研讨会通过对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文物的考察论证,得出了“世界茶树原产地在思茅地区澜沧江沿岸一带”的结论。

  如今,普洱市是众所周知的“世界茶源”。然而,“世界茶树原产地”在哪里?在印度还是在中国?这一问题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直到2013年,在“国际茶业大会”上,32个国家的6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普洱市。在大会开幕式上,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博士把他签名刻制的“世界茶源”牌匾授予普洱市,这个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才尘埃落定。

  黄桂枢回忆,在授牌称号确定前,诺曼·凯利博士提出必须要看到足够的理由和依据,他才会签字确认。在组委会委托下,黄桂枢撰写了所需材料,提出了“世界茶源,五世同堂”观点,全面阐释了普洱市境内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千家寨野生型茶树、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景迈栽培型古茶林的完整演化。这些理由和依据,最终促成了诺曼·凯利博士签字,“世界茶源”成为了普洱各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记者 沈浩)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