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要闻 >> 正文
镇沅县培育脱贫“动能” 激活致富“本能”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0日 11:27:47  来源: 云南网-普洱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培育脱贫“动能” 激活致富“本能”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有贫困人口10611户37677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面对脱贫攻坚的巨大挑战,镇沅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脱贫攻坚理念,寻根觅源精准识别贫困户“素质贫困”的症结,在此基础上,率先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采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转变观念”的教学方式,探索破解“素质贫困”难题的方式,促使“昔日懒汉”变“今日好汉”。

  找准“病根” 开出“药方”

  镇沅县委选派了50%的县处级领导、50%的县直部门实职科级干部、50%的县直部门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摸穷根”大调查,查实因缺技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贫困户占到47%,这成为了镇沅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硬骨头”。如何精准帮扶这类贫困群体,解决“懒汉脱贫”难题,成为压在镇沅各级干部身上的重担。

  镇沅将县委常委会开到村民小组,与群众面对面“问与答”,听取民情民意,聚集群众智慧。同时,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26家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并精准识别出深度贫困人口2100人。按照每期50名学员、每期15天课时、每天8小时的标准,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在生产技能方面,围绕当地烤烟、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开设种植养殖能手、钢筋工、建筑工、家政服务员等技能培训。在综合素质方面,精准开展以禁毒防艾、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文化体育活动为主的“自强、励志、感恩”思想教育。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精准开展就业创业、市场营销等培训。培训期间,严格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全面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摒除不良生活习惯。

  同时,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培训模式,实行“信心+文化+技能+生活”的培训方式,即以提升致富信心为立足点,提升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为主线,分阶段安排理论教学、实作训练,并组织学员参观考察县烟草公司烤烟种植、富农公司蔬菜生产、农康公司生猪养殖、乡愁圆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筑公司民房建设等产业发展项目,全面提升培训实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通过考核的学员由省人社厅颁发“混水墙砌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钢筋绑扎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等证书,实现农民职业人持证上岗。建立由就业部门、培训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挂包帮”责任人共同参与、共同发力的长效跟踪服务机制,为学员提供就业创业、产业发展、合作交流等2年有效跟踪指导服务。县人社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等部门对接本地及省内外用工企业,搭建起交流合作平台,实现转移就业。同时,对有创业意愿的学员进行创业能力提升指导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学员每人提供不超过10万元的3年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采取“1361”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学员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以土地、林权、扶持资金等方式入股,与49家涉农企业、34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发展产业,实现效益共建、共赢、共享。

  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振太镇村民赵强,只有小学文化,与年近七旬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家境贫困。经镇和村干部推荐,他成为了镇沅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的首批学员,经过半个月集中封闭学习后,学会了砌墙技术,还交到了很多朋友,精神面貌明显改善,每天仅务工收入就有150元。赵强逢人就说一定要改变爱喝酒、懒得动的坏毛病,用勤劳致富感谢党的恩情。

  通过培训,贫困学员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还学到了经营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传统观念,培育了一批“传帮带能手”,有效破解了贫困户缺资“干不了”、缺技“不会干”、缺智“干不好”等问题,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脑袋富起来,口袋才能富得快。”来自勐大镇仰里村李家村民小组村民杨正洪深有感触。他参加了镇沅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第7期的培训。培训之前,杨正洪只能干些简单的体力活,一年下来没有多少收入,生活质量始终上不去。经过培训,他拿到了“混水墙砌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自己着手承包建房项目,不但每个月的收入超过6000元,还带动本村贫困群众一起干来增加收入,成为乡亲们眼中的“能工巧匠”。

  镇沅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发展滞后的难题,还解决了土地闲置、无人管理的难题。通过定单、定向、定岗的订单式教育培训模式及精准滴灌、对症“下药”的教育良方,促进了“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脱贫”,增加了贫困学员跳出井底看世界的勇气。截至目前,镇沅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共完成13期培训,培训学员615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名)。根据后续跟踪管理办法,镇沅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已回访12期567名学员,学员成功实现转移就业458人,就业率达80.8%。通过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的的培训模式,培育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乡村振兴有带头人。振太镇界牌村村民杨永顺,参加了镇沅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第1期培训,学到了一技之长。如今,杨永顺不仅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还娶了媳妇,现在正积极以土地入股,做产业发展的股东,成为了邻里乡亲都称赞的“好汉”。

  镇沅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典型做法获得国家、省、市高度肯定,并进行了推广。(记者 苏莉 臧灵)

责任编辑:普腾中木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