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心用情用力搬有房有业也有家
易地扶贫搬迁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按照“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路径,聚焦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全面发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40户1203人,其中建档立卡搬迁户331户1167人,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工作主线,让“忧居”变“优居”,用心关爱用情帮扶,实现生活有家园、就业有门路、生存有保障。
“三措并举”确保搬得出
一是规划先行。按照“一年初步建成,逐年发展致富”的开发战略,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节约使用资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治村庄环境上,对全县2016年—2020年符合搬迁的村庄进行了全面摸底,科学编制《宁洱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整合资金,集中各方力量,构建集住房保障、基础建设、民生保障、产业发展为一体的项目拼盘,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二是压实责任。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层层传导责任压力,多方整合部门力量,突出“精准”,让群众得到“第一手”政策,第一时间得到指导,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落实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为精准搬迁、精准施策打下基础。三是科学选址。为避免群众从一个“穷窝”挪到另一个“穷窝”,指导群众按照“以区位优势确定安置点、以资源禀赋确定安置类型、以群众自愿确定搬迁规模”的原则,重点围绕交通便利、产业富集、地质稳定的地区进行搬迁安置。全县建成自然村集中搬迁安置点2个,安置34户116人;城区集中安置点2个,安置63户215人;选择分散安置点191个,安置234户837人。
“四个注重”确保稳得住
一是注重把准尺度。坚持“三个标准”,牢牢守住不让贫困群众因搬迁负债、因搬迁影响脱贫的底线。严守面积“标线”,严格执行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严控建房成本,城镇住房实际造价每平方米控制在1200元—1400元之间,村内住房实际造价每平方米控制在1000—1300元之间,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民房建设人均补助2万元、建新拆旧房人均奖励0.6万元的标准,补助民房建设资金2424.9万元(含县级补助90.9万元),奖励建新拆旧房资金700.2万元,共计3125.1万元。搬迁农户基本实现拎包入住。二是注重优化环境。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乡村特色,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强力推进道路、民房、水电工程及卫生环境设施建设,实施村组(组内)道路硬化204.827千米,架设饮水管网204.45千米、输电线路28.594千米,完成垃圾处理设施31个、污水处理设施4个,建成文化活动室53个、活动场26个、公厕27个,完成绿化面积5826.46平方米。三是注重统筹发展。围绕宁洱“一轴三环一廊一带”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精准施策,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旅游融合共建,抓住德化厂洞位于“思茅—那柯里—县城—西岭温泉—窝拖—那迁—绿荫潭—大河边—思茅莲花”旅游环线上的区位优势,建成德化厂洞集中安置点,打造“绿荫潭—厂洞—窝拖”体验式农村休闲游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迈向城镇化进程。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施策,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互促互进,在县城荷畔家园小区和凤宁小区安置搬迁户63户215人,实现聚居带产业、产业促聚居,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融合度,群众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四是注重群众满意。坚持统规自建,成立自建委员会负责户型选择、风貌把控、方案制定、建设管理和政策宣传等工作,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深入人心,切实转变广大农村群众思想认识,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农户发展民宿客栈,打造乡村旅游,增加产业收入,实现收入稳定增收。
“三个聚焦”确保能致富
一是聚焦现有产业增效益。立足搬迁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一方面提质增效优产业。实施茶叶提质增效356.6亩、咖啡提质增效271.5亩,种植烤烟110.2亩、坚果431.2亩、核桃357.1亩,养殖生猪2051头、鸡5101羽、牛169头,培植了一批特色土鸡、生猪等订单养殖农业。与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无中生有”建产业。对搬迁后基础条件改善的,积极引进资金项目建产业,形成了晚熟芒果、甜棕、橡胶及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二是聚焦优质资源稳就业。摸清进城安置户劳动力、知识、技能结构,按照就业意向对进城安置人员开展集中就业培训,70人参加培训并取得证书。提供公益性岗位、服务行业、工业等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引导,共协调提供240余个就业岗位供进城安置人员选择,同时鼓励自主经营。目前,进城安置农户中有33人在民营企业就业、14人在服务行业务工、1人在企事业单位上班,2户农户自主经营。农户逐步从“劳动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基本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三是聚焦科技扶贫保增收。开展种植养殖和实用技术培训40期,参训人员1100余人次。通过技术培训,提升了搬迁农户的科学技能,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经营方式,搬迁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形成“往好处搬、种技术田、走致富路”的良性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稳定增收致富。(宁洱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