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要闻 >> 正文
怎一个“品”字了得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4日 10:46:34  来源: 云南网-普洱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怎一个“品”字了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回顾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文化发展流光溢彩。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生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体系,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民科学教育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全市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纷呈的作品

  扎根大地 名扬各地

  四十年来,无数文艺工作者立足于普洱这片多彩大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把边疆多彩的民族文化介绍到世界各地,在展示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文化、提振边疆民族自信、促进边疆团结稳定、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反响。

  我市积极开展文学艺术重点题材、重点作者扶持项目,扶持文学艺术重点作品50部、作者200余人,全市共创作了40000余件(篇/部)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先后有3000余件文学艺术作品在省级以上展演、发表、出版、获奖,其中:28个舞台艺术作品,740件(篇/首/部)文学作品,1600余件美术、摄影、书法作品,8部影视作品等文学艺术佳作在参加“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20世纪中华民族舞蹈经典、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青年版画展、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新人新作奖、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等评奖、比赛、展览中获奖、入选、入展。

  文学作品《神秘的黑森林》《蕨蕨草》《胯门》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新人新作奖;《陶虎称雄》《窗外已是春天》《娜允傣王秘史》《司岗里》(佤族创世史诗)《闯入者》等18人32部作品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普洱绝版木刻自1984年《拉祜风情》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以来,连续几届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普洱绝版木刻艺术已经成为普洱市一张响亮的名片,成为中国版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艺作品《梦之翔》《岁月留迹》在中国第十一届木雕文博会上分获金、银奖。舞蹈作品景谷象脚鼓舞在“山花奖居庸关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中荣获最高奖“山花奖”;西盟《木鼓甩发舞》荣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评委会“特别奖”;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剧《佤部落》成功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到全国10余个城市巡演;民族舞蹈《火火的佤山》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舞蹈类优秀奖。电视连续剧《茶颂》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在央视播出;电影《阿佤山》被列为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国产影片之一,并荣获第9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和第5届国际万象华语电影节“最佳民族电影奖”和“优秀原创故事片奖”;微电影《召唤》获第五届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优秀摄影新作奖。

  丰厚的传品

  保护有力 传承有效

  全市保护文物的社会共识不断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日渐形成,文物惠及民生作用不断彰显。通过开展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申报工作,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3项,普洱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项,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5项。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年被命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2015年完成申遗文本编制并提交国家文物局,全力冲刺申遗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2017年,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64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32项、市级327项。共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5人,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76人、市级134人;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点)14个。出版了《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典》《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全市建成和注册博物馆7个,总藏品19656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套)、二级文物14件(套)、三级文物93件(套)。

  走俏的产品

  培育要素 打造品牌

  我市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市内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文化要素,打造普洱文化品牌,壮大文化市场规模。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9.96亿元,占GDP比重为1.75%,增长速度为24.97%,增速在全省名列前茅。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投入近2000余万元,重点扶持了普洱国家公园旅游有限公司、西盟佤部落文化有限公司、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等20余家特色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51个,全市歌舞演艺、游戏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出版印刷、书报刊发行、广电影视等文化产业机构不断增加。全市发展经营性体育场馆及体育用品营销企业169家,注册资金40000万元,年营销额近17000万元,体育企业从业人员有2000多人。

  普洱那柯里被命名为第二批云南省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普洱东南角文化创意产业园被命名为第二批云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推出2个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示范街区——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普洱阳光悦城,1个云南十大刺绣名村——景东县安定镇青云村,3个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景东县安定镇青云村、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1个云南特色文化示范企业——孟连祥和木业有限责任公司,1个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龙头企业——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2个全省农村文化产业先进典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孟连县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协会。

  组织举办“云南周末文博会·普洱专场”,参加8届创意云南文博会,持续提升普洱文创产品知名度,销售及订单收入近亿元。狠抓招商引资,建立文产项目招商库,充分利用省内外文博会等高端平台,宣传推介普洱特色文产项目,招商签约资金超过20亿元。

  融合的精品

  注入灵魂 挖掘特色

  我市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心,作为事关普洱旅游转型发展、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推进,注重在规划上注入民族文化灵魂、在项目建设中体现民族文化元素、在线路产品上以文化为主线串联景点、在宣传营销上借势民族文化、在旅游商品开发上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积极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在项目建设中坚持以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为支撑,以民族文化精品景点建设为载体,推动“文化﹢特色旅游度假”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景景镇、绿三角、思茅宁洱三大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区和墨江、江城两大文化旅游度假点的“三区两点”总体布局。全市7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重要旅游景点。

  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激活了旅游业的潜力,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业总收入也以每年20%以上的增幅增长。2017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9.22万人次,同比增长24.21%;接待国内游客2887.61万人次,同比增长39.79%;旅游总收入269.99亿元,同比增长60.37%,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4万余人,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普洱市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普洱经济社会发展的能量储备点,资源引爆点。

  提升的城品

  更有温度 更加温馨

  加强城市文脉延续性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对茶马古道遗址等13处古遗址进行维护修缮;对古遗址进行规划,划定保护范围,保持风貌,延续文脉。引进茶马古道古遗址公园公司、湄公河集团等5家文化公司,对茶马古道古遗址等进行升级打造,使古遗址在保护中得到开发。

  深入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茶马古道普洱段、景谷傣族佛寺群等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三五”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凸显普洱智慧和气质的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和传统村落;创作推出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民族文化精品,茶马古道文化、绝版木刻艺术在全国巡展,民族文化成为普洱一张亮丽的名片。

  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培养群众读书兴趣,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倡扬阅读风尚。

  广泛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全市共结成1045个对子,坚持送戏送文化下乡,把文化“种”在基层,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凡人善举、美德义行蔚然成风,乘公交争先让座,过斑马线相互礼让,购物出行自觉排队的遵纪守法、尊德守礼成为常态,文明精神在普洱大地深深根植,文明之风在边疆地区处处涌动,文明风尚逐步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文明真正成为普洱最鲜明的城市品质和灵魂,使普洱更有温度、更加温馨。(记者 张国营)

责任编辑:普腾中木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