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景东县:用实干精神践行脱贫诺言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30日 11:52:33  来源: 云南网-普洱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用实干精神践行脱贫诺言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景东彝族自治县脱贫工作中,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着脱贫的目标大步迈进:景福镇聚焦“七个一”,全方位深入细致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为贫困户把脉问诊,开治贫良方,为精准施策、精准脱贫、提高贫困户满意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漫湾镇紧扣群众所需,开展技能扶贫,让贫困群众“一技在手、吃穿不愁”。扎扎实实的工作,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更加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沉下身子解民忧 精准发力补短板

  ——景福镇聚焦“七个一”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巡礼

  近日,笔者走进景东彝族自治县景福镇党委政府大院,办公室空空如也。

  “干部职工都去哪了?”

  “都进村入户调研走访去了。如果你不来,我也扑下身子沉到底了。”景福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军风趣的回答让笔者欣慰。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是一块硬骨头。要想啃下硬骨头,打赢硬仗,没有满满的信心、高昂的斗志,没有强力的举措、有效的方法,是战胜不了重重困难的。景福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七个一”,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构建良好的干群关系,提升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在全县脱贫攻坚战场上竖起一面炫目的旗帜。

  凝聚共识 提振精神气

  “前几天到县医院检查,医生说我的肝上有个血管瘤。”公平村公平河上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自升荣说。

  景福镇副镇长谢娜接过自升荣的诊断书仔细阅读后,安慰道:“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目前尚无证据说明这种良性肿瘤有恶变的可能。你的这个瘤是海绵状血管瘤,小于5厘米,不用怕。过半年,你再去检查一下,如果这个瘤增大,大于5厘米再治疗也不迟。你不要有心理负担,快乐生活便是。”

  “嗯,嗯。”自升荣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这是景福镇干部职工“大调研、大走访”行动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落实,胜在创新。

  景福镇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脱贫攻坚举措,制定了《开展脱贫攻坚“大调研大走访”实施方案》,明确了走访人员、走访对象和主要任务。走访人员是镇挂村工作队员、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走访对象是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五保户和部分非建档立卡户;主要任务是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每月开展一次以“七个一”为主要内容的走访调研,即进行一次政策宣传、记一次现金日记账、帮贫困户干一次农活、畅谈一次致富梦想、开一次家庭会议、挖掘一个好典型、为贫困户办一件实事。要求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和第一书记每月走访20户,村干部、工作队员和干部职工每月走访15户。

  《方案》出台后,走访人员肩负“七个一”使命,一竿子插到底,与农民群众围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向他们精准宣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产业扶贫等扶贫政策,讲清脱贫标准和实施扶贫项目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帮助贫困户了解扶贫政策,增强他们对脱贫攻坚的认可度和满意率;向他们讲解新时代新理念新政策、新农村新文明新风尚、新农民新思想新变化,唤醒农民群众感党恩意识;帮助贫困户理清家庭经济账,共同制定脱贫计划,谋划产业发展、畅谈致富梦想,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讲好身边脱贫致富典型故事,激励贫困户自强自立,比学赶超……

  与此同时,景福镇出台了《“五个好”示范户评选表彰活动实施方案》,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农民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为全镇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涌现出了一批“家德家风好、产业发展好、诚实守信好、家庭卫生好、邻里评价好”传承美德、勤劳致富的优秀农户。2018年7月,景福镇党委政府评选表彰了第一批“五个好”示范户200户,其中,已脱贫建档立卡户“五个好”示范户100户、非建档立卡户“五个好”发展示范户100户。

  全镇农民群众把“扶贫政策”内化于心,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外化于行,自立自强,比学赶超,一门心思发展产业,建设美丽家园,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脱贫业绩,谱写了勤劳致富的感人故事。

  为民解忧 增进鱼水情

  “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我进一步掌握了烟叶中后期管理、采烤、分级等技术。把学到的技术应用于烟叶生产实践,我家12亩烟田,亩产出效益可比去年增加近千元。”鲁家村草子地村民小组烟农郭建斌说。

  “我家培植了5亩桑园,因为养蚕技术跟不上,没养好,两张春茧只卖得5324元。有一天,景福镇党委书记黄培春来我家走访看蚕桑,我把我的想法说给他,没过几天,我就如愿参加了养蚕技术培训。通过学习,我养殖夏蚕,两张鲜茧就卖得7056元。学到技术,让我增收1732元。”勐片村街子村民小组王先艳感慨地说。

  “8月10日,我家养殖的秋蚕进入5龄,需要大量的桑叶。我丈夫生病,娃娃又小,只有我一个人采桑叶,忙得晕头转向。如果不是镇长黄丕鹏他们来帮忙采摘桑叶,我家的5龄蚕就要延迟休眠上簇了。”岔河村王家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孙维敬的眼睛流露感激的光环。

  ……

  这是农民群众对景福镇干部职工“大调研、大走访”践行“帮农户干一次农活、为农户办一件实事”的真情袒露。

  调研走访中,干部职工倾听群众呼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高度重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收集汇总群众意见建议,及时组织举办烤烟、蚕桑等生产技术培训班,为民解忧,为民办事,集中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8月7日,景福镇党委政府邀请县茶特局、农业服务中心、林业服务中心、景福腾跃生猪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景福共成商贸有限公司等部门到公平村举办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

  8月9日,景福烟叶站在鲁家村举办烤烟预检分级培训班,72户烟农参加培训学习。鲁家村党总支书记董大钢说:“烤烟是鲁家村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值居第二位。今年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123户农户种植烤烟960亩,预计收入可突破400万元,其中,37户建档立卡户种植烤烟,户均收入可达2.6万元以上。”

  近年来,部分群众随便往古里河河岸倒垃圾,对河道卫生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顺应群众诉求,镇党委政府果断决策,制定了古里河道清理行动方案。4月21日,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和竹箐村“两委”班子成员、竹箐村完小师生清扫河岸河道垃圾,还河道河岸宽阔洁净的本真……

  “群众有疑惑向党员干部咨询、有困难向党员干部反映、有纠纷请求党员干部调解”,一项项为民办事的行动在景福镇农村铺开,一个个为民解忧的承诺在景福镇农家兑现。

  沉下身子解民忧,精准发力补短板。景福镇聚焦“七个一”,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干部职工争先恐后,把农民群众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履行不忘初心的承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走出了一条忠诚为民、鱼水情深的新路子。

  (通讯员 李世华)

  漫湾镇:技能扶贫开花结果

  景东彝族自治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已结束两个月,贫困户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是否得以改变?技能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成效如何?带着检验成效的初衷,我们走进漫湾村桥头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王正忠家。

  王正忠全家6人,因处地质灾害频发点而享受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轻轻推开大门,院落整洁,120平方米新房设计美观,装饰现代化;秋收的花生、核桃晒满院场……王正忠的母亲说:“房屋是儿子和儿媳自己盖的,节省了建房资金2万元左右。”经过指引,笔者找到了正在帮邻居建房的王正忠夫妻俩。

  王正忠边做着手里的活计边与我们聊起来:这栋房子是我承包建盖的,带着妻子和4个工人一起做,再过1个月就可以入住。我原本也是普通工,每天收入80元到90元不等,因没有专业的建房技能,有时候打工都很困难。自从参加了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班,我掌握了国家安全稳固建房标准和相关技能……现在,技术提高了,找我建房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从普通工变成“包工头”,每天收入增加到160元左右。妻子跟着我帮忙,收入也就跟着上来了。所以,我们养老养小的压力也逐渐减轻,搭着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快车,我们找到了挣钱吃饭的门路,学到了规范的技术、改变了思想观念,全家住进了新房,也算应了“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的佳话。

  “为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与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有效衔接,促进精准脱贫,8月2日至16日,县级相关部门就漫湾镇深度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共培训56人。”漫湾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张明伟介绍说,2016—2018年,漫湾镇共举办培训班25次,覆盖全镇8个村民委员会,总培训人数122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88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承办单位有昆明市五华区锦华职业培训学校、景东县职业培训学校等。通过对民族民间建筑、创业就业技能、晚熟芒果种植管理技术、生态茶园种植管理技术、肉猪饲养等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种植养殖技术技能,使更多的贫困劳动力谋到了脱贫致富的手艺,达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培训目标。

  (通讯员 周莉华)

  瓦窑村:耄耋老人话脱贫

  一个地方福气与否,在于老人是否长寿。在景东彝族自治县曼等乡瓦窑村领岗村民小组一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五位耄耋老人穿戴整齐,坐在一起谈古论今。周富珍、李宗和、李宗义、李家桂四位老人生于1931年,已有87岁高龄;陈林珠也有84岁了。

  过去:生活贫困吃不饱

  说到过去,周富珍总有一篓子话道不完诉不尽。12岁,父母就给包办了婚姻,懵懂的岁月,啥也不懂,只知道多了一个丈夫,多了一对父母,17岁时候就有了娃儿。20岁时,周富珍当上领岗生产队妇女队长,一当就是40年。建国初期,国家计划经济年代,全村人吃大锅饭,那时候1个人每天1斤杂粮,每年8斤肉,作为妇女队长最怕的就是煮饭。煮饭时候得添上白花叶、叉叉草叶、臭牡丹叶,掺杂着吃……

  说到这,李宗和、李宗义、李家桂、陈林珠老人纷纷回忆:“要说过去的生活,就是苦饱、累饱、淘娃娃淘个饱”;“白天上山割荞菜、挖芭蕉根,晚上点火薅秧,还要抬竹筒打水浇秧”……

  现在:勤劳肯干甩掉贫困帽

  周富珍老人87岁了,仍然在劳动,家里人都让她多休息,劝她该享享福了,但是她仍然不停歇,力所能及地帮着家里做饭、打扫、剁猪食、喂牛……生而不息、勤劳苦干的精神与她的骨血融合在一起。她对儿媳妇说:“你娘我七十当家显本事,八十做主复新春。”这样的精神,影响着家里每一个人。

  脱贫攻坚以来,周富珍家1982年盖的房子在享受到整乡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后,房屋保持原有的南诏建筑风格,并进行了修缮、亮化,院子也打了水泥地坪,庭院边上设计了花坛,种有万年青、鹅掌柴、长春花、绣球等花木,还把猪圈移到了大门外,真正做到了人畜分离,家居环境变美、变靓,住得安全、舒心。村里还大力搞产业发展培训、转移就业培训,提高种植养殖技术,给壮劳力增添手艺,提高劳动技能。

  今年,周富珍的儿子到思茅电杆厂务工,每月4000元,扣除生活费,每月能给家里带回3000元;孙子18岁了,也去了思茅城区,现在是修车学徒,他学得很认真,相信很快也能出师了;家里儿媳也不闲着,种了8亩玉米,肥猪卖了8头,还养着7头。

  说起现在的日子,老人满面红光、神情激动。她说:“过去才是吃叶子饭,现在日子好,每年杀3头猪。”老人经常教育子孙:“现在政策好、日子好,种草都有国家补助,要珍惜,要感恩,更要踏实肯干、勤劳苦作”。

  将来:日子越来越红火

  这次5位老人的相聚,是有“预谋”的相聚,周富珍的儿媳肖会余作为策划者道出了初衷:“老人家年纪大了,他们5个是我们村民小组里最长寿的了,可以说是见一次少一次了。”

  周富珍老人的儿媳是村里出了名的好媳妇,婆媳关系非常好。肖会余是菜户村嫁过来的,总是对婆婆赞不绝口:“有个好婆婆相当幸福,婆婆待我如亲闺女一样,教会了我很多,生活中可以款甜款苦,每天干完活回家,就可以坐在热乎乎的火塘边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孝老爱亲,一代做给一代看;勤劳肯干,一代传给一代干。周富珍老人家的脱贫致富只是瓦窑村领岗村民小组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只是曼等乡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更只是全国上下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时代越来越好,踏实肯干的人得实惠,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通讯员 李鸳鸯 李世华)

责任编辑:普腾中木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