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中国工程院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定点帮扶以来,不断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帮助项目区直过民族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
资源变资产,推行贫困户跟着能人走的产业扶贫模式。以竹塘乡云山村为示范点,将老碳山、高峰刮、李家梁子3个村民小组130户贫困户家中的林地资源入股龙头企业,再由致富能人带领3至5户贫困户发展林下产业。
资金变股金,推行致富能人跟着项目走的帮扶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把被帮扶群众获得的打工收入及农户出租土地获取的租金一部分入股企业,再由致富能人结合市场需求投入扩大再生产,以组织贫困群众扩大特色生态产业发展规模。目前,已发展有机三七和重楼生物药材种植面积312亩,415户贫困户受益。
农民变股东,推行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扶持模式。群众把手中的资金一部分入股企业,农民变身股东,此项目已惠及贫困群众253户475人。小广扎村、新寨村等全县50余个山岭贫困村林下有机中药材种植示范面积已达1万余亩。“十三五”期间,预计可推广5万余亩,有机中药材销售产值将达20亿元。
定点帮扶3年来,中国工程院还结合澜沧独特的区位条件,将多年研发的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成果在贫困区域实行科技运用转化,建成科技农业示范基地3个,面积120亩,试种冬季马铃薯2000多亩。引进农业龙头企业2家,带领群众发展荷塘养鱼12亩,田园蔬菜22亩,早熟葡萄15亩,扶持贫困群众每户猪仔2头、鸡仔10只,项目覆盖试验区180户贫困户。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开办农家乐,目前已有4户农户通过开办农家乐实现纯收入超10万元。
当前,在澜沧通过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院士专家团队“上菜”、产业项目“做菜”式的“菜单式”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形成,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帮扶成效初步显现。
(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