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强力推进“强化组织引领、把群众‘联起来’,强化激励约束,让群众‘动起来’,强化岗位设置、让群众‘干起来’,强化党员帮带、把群众‘带起来’,强化素质提升、让群众‘能起来’,强化产业带动,让群众‘富起来’”工作法,助力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强化组织引领,把群众“联起来”。2016年,西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调查,针对贫困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满意度不高,为民办事效率低等现状,展开拉网式普查,着力解决因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而诱发的贫困群众脱贫攻坚主体作用发挥不好、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扶贫项目推进缓慢等问题。同时结合实际,在全县366个自然村相继成立了“脱贫工作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1847名,配合村“两委”积极开展助民排忧解难、矛盾纠纷化解、文明新村建设、脱贫项目推进等工作,激发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
强化激励约束,让群众“动起来”。各“脱贫工作委员会”积极配合村“两委”,用“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扶持”的激励机制,多种方式调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体作用。随着“激励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群众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敢于脱贫,党的惠民政策使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村干部办事效率高了,干群关系也融洽了。
强化岗位设置,让群众“干起来”。为增强群众自尊、自信、奋进的劳动意识,村“两委”与“脱贫工作委员会”在各村民小组设置了生产发展、水电维护、保育看护、环境清洁、村级道路、河道维护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实行每月一次完成岗位业绩评定打分制,按好、较好、差3个等级对贫困户履行劳动实绩给予审定,帮助群众增强勤劳敬业的责任感。通过这一途径,共设置生产类、公共服务类岗位10507个,全县2镇5乡的村民小组闲置土地变成了耕地,敬老孝老、美化村庄环境、邻居和谐已成为了村里的文明新风尚。
强化党员帮带,把群众“带起来”。结合“脱贫工作委员会”60%以上是党员的实际,率领贫困群众参与脱贫。如勐梭镇班母村富母乃村民小组的宣传委员二妹,用养蜂技术带领本村9户贫困户发展野生生态养蜂产业,通过短期帮扶,贫困户娜哈家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新厂镇永广村用这一方式,组织全村457户村民开发种植皇竹草372亩、青贮玉米1345亩,户均年增收达5600元以上。
强化素质提升,让群众“强起来”。各“脱贫工作委员会”抓住“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契机,有组织地开展科技种植养殖、专业技能技术、安全生产、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等技能技术培训,让帮扶家庭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2017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56期27193人,实现新增转移就业1.7万人。
强化产业带动,让群众“富起来”。勐梭镇班母村以“股份联结、劳务联结、订单联结、租赁联结、保险联结、激励联结”等方式,拉紧贫困群众与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之间的利益联结链,引导群众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如,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按照“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依托本村红太阳劳务合作社,成立“扶贫车间”,将有劳动力但无法通过自身发展实现脱贫的贫困户纳入“扶贫车间”,成为“车间”里的劳务工人,让工人在参与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打工就业,产业带动已让该村10户贫困户实现固定就业,30余户贫困户由“脱贫工作委员会”委员牵头,实现就地务工,仅2017年,全村实现外出务工收入达31200余元。
(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