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要闻 >>  正文
墨江脱贫路上的“他力量”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30日 14:19:13  来源: 云南网-普洱新闻网
分享至: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滴水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无数的一滴水就能汇聚成一股强大无比的力量。面对贫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把每一滴水汇聚在一起,寻找切入点,找准着力点,紧紧围绕助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内容,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引导、帮助困难群众补短板、破瓶颈,集中力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奋力答好脱贫攻坚战这张考卷。

  “他力量”之青春

  人物群体:

  市水务局派驻墨江龙坝镇勐里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虢雯婷,1990年出生;

  队员李秋雨,1993年出生;

  队员段虎,1994年出生。

  青春宣言:

  什么是青春?一个字——干!

  扶贫路上的“90后”

  虢雯婷、李秋雨、段虎,2017年2月底开始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勐里村驻村。当时和他们驻村的队员还有张进宏。勐里村有21个村民小组713户294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有269户1154人,是哈尼族聚居的核心区之一。驻村后,为熟悉村情民风,队长虢雯婷带领队员们用1个月的时间走遍了21个村民小组和大部分农户,用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269户建档立卡户,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

  张进宏是哈尼族,和当地群众交流比较方便,很多村民都喜欢和他聊家常,虢雯婷和队员们就积极地跟他学习哈尼语。用哈尼语跟当地哈尼族群众交流,村民们觉得这些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是村里的一员,家里有什么事都来请他们帮忙,有什么好吃的,也会想到这群“90后”年轻人。

  勐里村的21个村民小组都散居在大山里,最远的坡的村民小组离村委会有30公里。刚驻村的时候,大家都是走路到寨子里了解情况,从村委会前往坡的村民小组,需越沟过坎,淌水走箐,需要6个多小时,吃过午饭出发,到寨子也近黄昏,夜深了就睡在农户家里。几位年轻人常常互相打趣,脚上沾着多少勐里山川的泥土,就代表对这片大地的真情。

  2017年10月,通过“回头看”,勐里村新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4人。为解贫困群众的一时之急,几位年轻人每人先自筹500元帮助困难群众,随后在自己的微信群里发起捐赠活动,短短1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20多箱价值15000多元的衣物等生活用品。80多岁的村民李八十拿到物资时,激动地连连邀请几位年轻人到家里做客。村民王牛者也把当地人最喜欢吃的茱栗树虫用树叶包起来塞到虢雯婷的手中表达谢意。

  扶贫贵在精准,必须扶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饮水问题一直是勐里村群众的一块心病。为帮助当地百姓解开这个“心结”,虢雯婷和队员们积极向派出单位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为堵马、富民、土堆等8个村民小组修复了蓄水池,解决了140户500多人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为新寨村民小组争取到7万多元的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新寨村民小组44户160多人的饮水困难问题。驻村期间,在得知勐里村的风景区寨神林出现坍塌的情况后,虢雯婷和队员们又积极向派出单位争取到6万多元,修砌挡墙,保护了寨神林。勐里寨子祭寨神林的那天,寨里的竜头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挂上红蛋表达祝福。

  “群众心里有杆秤,精准扶贫工作是不是对路,群众满意不满意才是最终的答案,解决群众的疾苦就是我们的工作!”在勐里村,几位90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是扶贫政策宣传员,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是脱贫攻坚战斗员,围绕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等内容,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核查;他们是脱贫致富组织员,定期到组到户走访,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与村“两委”密切配合,推进产业发展、项目落地、政策落实……一处处田间地头走下来,一场场会议开下来,一篇篇工作日志记下来,一组组基础数据摸下来,大家清楚了村情,熟悉了民情,融入了当地,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青春的梦想在基层闪光。正如虢雯婷在驻村工作日志中写的一样: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了吃苦,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他力量”之榜样

  人物:玉溪师范学院驻墨江龙坝镇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大乜多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白熙

  玉溪师范学院驻墨江龙坝镇曼婆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白鸥

  脱贫宣言:凭一颗执着的心,把哈尼村寨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农户的需要当作自己的职责,一步一个脚印,奉献自己的力量和青春。

 

  “老将”和“新兵”

  8月3日,玉溪师范学院驻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大乜多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白熙正给村民们宣讲脱贫攻坚政策。此时,在距大乜多村28公里之外的曼婆村,玉溪师范学院驻村工作队队员白鸥也正在积极准备周一召开的全村党员工作会议材料。

  白熙、白鸥是父子俩,都在玉溪师范学院工作,如今共同在墨江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奉献着“老将”和“新兵”的力量。

  已经56岁的白熙,2018年2月底被单位派到墨江龙坝镇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大乜多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来到大乜多村以后,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领头雁,白熙虽然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阅历,但还是努力学习中央、省、市、县有关脱贫攻坚的政策和文件。

  1982年,20岁的白熙到元江县委农村部工作,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献给了农村,一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都行走在山路上或住在农户家里,10年的时间走遍了元江县700多个村寨。那时的主要工作是农村政策的调研,现在的主要工作是脱贫攻坚,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白熙没有退缩,而是激起对村寨的感情、对老乡的情怀,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白熙就走访完大乜多村的12个村民小组761户农户,详细了解每个寨子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和老乡一起探讨如何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白熙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大乜多二组的李文兴,今年因病返贫,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治疗,白熙就经常去看望安慰,让他树立起发展的信心;土树树字村民小组的杨乔发因身患残疾,白熙就帮助他家购买了5头小猪仔发展养猪产业;怕地村民小组杨树平想要通过养羊摆脱贫困,白熙就帮助解决2000元的发展产业资金购买羊种……白熙把为解决好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记在脑中:能枯和土树树字村民小组栽种了近千亩的晚熟芒果,需对种植户进行管护工作的培训;要对基初、付宏村民小组的100多亩茶园进行提升改造……在白熙的心里,只有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中,才能拉近距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牢基础。

  1989年出生的白鸥, 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当年7月考入玉溪师范学院工作。2017年2月底,被单位派驻到墨江龙坝镇大乜多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到了大乜多村,面对脱贫攻坚这项艰巨的任务,白鸥没有退缩,为了做到因户施策,白鸥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的相关政策,用2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大乜多村12个村民小组761户农户,进一步熟悉村情,分析当地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和村民们一起探讨脱贫致富的路子。

  玉溪师范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实行队员分组包组包户,白鸥负责大乜多村土树树字、能枯2个村民小组。2017年底,白鸥了解到能枯村民小组杨志婼的丈夫去世后,勤奋好学的大女儿高中毕业后放弃了高考的机会,回家务农。白鸥就把杨志婼家的情况上报,并联系玉溪师范学院,让杨志婼的大女儿到玉溪师范学院后勤部门务工,有了稳定收入。

  2018年3月,白鸥被分派到龙坝镇曼婆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父亲相距28公里。为做好扶贫工作,白鸥就经常向父亲请教农村工作经验,白熙则鼓励儿子加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他力量”之安居

  搬进新房子 迎来新生活

  走进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仁里村“杩木一四”搬迁点,一排排靓丽的房屋映入眼帘。今年80岁的老党员白正发兴致勃勃地向笔者讲述半年前搬迁新家时的欢乐场景:“今年3月初,我们全家搬进了新房,3月底,小儿子白荣金娶了媳妇,真是双喜临门的好日子。”白正发还用手指了指寨子里的太阳能路灯说:“到了晚上,这些路灯亮起来,寨子和城里没有什么两样。“

  昔日,仁里村烈马一、二、三组很多农户都居住在离公路沿线有2公里多的老寨子,晴天灰飞,雨天泥滑路烂,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都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搬迁的愿望十分强烈。2016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仁里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杩木一四”安置点启动建设,共涉及仁里村烈马一、二、三组61户28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2户181人。目前,所有农户都搬入了新居。

  正在地里栽种辣椒的建档立卡户朱文华告诉笔者,“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真好,只需要自己筹措很少的资金就能建新房,住漂亮的房屋。家里的田地收了稻谷后还可以栽种辣椒,价格好的时候,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生活更有奔头了。”

  仁里村村委会副主任朱彦帆介绍,新安置点“杩木一四”就在墨江县城至新安镇公路的主干道上,离布竜集贸市场比较近,当地热区资源极为丰富。下一步,村里将利用好现有的区域优势,发展蔬菜、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他力量”之产业

  三家河蔬菜专业合作社:引领群众携手致富

  布竜河畔金灿灿的稻谷收割后,村民们正在忙碌的栽种辣椒。

  “今年我家要多种些辣椒和蔬菜,加入合作社种蔬菜,不愁销路。”谈到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在地里种辣椒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安镇布竜村三家河村民小组的村民李万平高兴地和笔者聊了起来:他于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户,当年加入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了5亩多辣椒和4亩多的蔬菜,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并上门收购农产品,当年蔬菜收入就有10多万元,第二年家里建盖了楼房,第三年家里就摘掉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

  近年来,新安镇结合本地实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致富。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合作社逐渐成为促进产业扶贫的中坚力量。

  新安镇布竜村三家河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蔬菜的种植和营销,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不仅提供籽种和技术服务,还上门收购帮农户解决销路问题。

  李德忠是三家河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最近正在县城培训学习,但每天都有很多社员和农户打电话询问种植辣椒中遇到的问题。身边种植蔬菜的农户都看到加入蔬菜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的优势,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0户农户申请入社。李德忠告诉笔者,为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村里将建一个冷库厂,解决果蔬贮存难、保鲜难、销售难的突出问题,让社员和种植蔬菜农户受益增收。

  蚕茧价好蚕农乐

  走进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竜巴村南大村民小组,蚕农们正忙碌着把大袋鲜嫩的桑叶往蚕房里运。蚕农苏志开一边喂食蚕宝宝一边高兴地说:“我家有桑园13亩,今年收入有望突破7万元,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

  近年来,龙坝镇把蚕桑产业作为助力贫困户脱贫、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之一,切实加强对蚕桑生产工作的领导,加快蚕桑产业发展,已初步实现桑树品种良桑化、桑园管理标准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简易化、方格蔟结茧自动化、消毒防病统一化的种桑养蚕目标。

  “我家于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户后开始发展蚕桑产业。目前,种植桑园6亩多,通过养蚕、出售蚕茧盖起了楼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按现在的行情估量,今年的收入能超过4万元。”杨学军满是笑容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蚕农李院才介绍,为做好蚕茧养殖技术服务,龙坝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常常深入田间地头、蚕农家中,实地查看桑树的长势情况,抓好修枝打茬、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并为蚕农现场发放蚕桑技术等科技资料。

  据悉,龙坝镇现有高产桑园面积800亩,共有4个村10个村民小组150户农户种桑养蚕。今年饲养春蚕133张,鲜茧产量5853公斤,总产值30多万元;夏蚕饲养蚕202张,鲜茧产量7866公斤,总产值43万元;秋蚕饲养蚕202张,预计鲜茧产量7000公斤,总产值43万元。

责任编辑:普腾中木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