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普洱频道 >>  县区动态 >>  正文
宁洱脱贫攻坚“群英谱”
——数一数脱贫攻坚宁洱经验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1日 10:52:45  来源: 云南网-普洱新闻网
分享至:

  编者按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一系列典型经验,成为模范、旗帜和导向。这些经验被概括为一个个数字组合,点燃了灯、照亮了路,带来了更多的启发,让这里的人民鼓足干劲创造辉煌,凝心聚力引领大地巨“变”。

  “311”工程富一方百姓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

  2016年以来,宁洱按照“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布局,“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思路和“立体种养、错位发展”的模式,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施“311”工程,即: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龙头企业,按带动人口人均3000元标准给予企业扶持。对组织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专业合作社,按带动脱贫人口人均1000元给予补助。对产业脱贫的农户给予人均1000元实物补助。2017年,该项工程得到进一步优化并发挥了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培育形成中长期特色产业40余万亩,切实增强了产业扶贫“造血”功能,确保了贫困户收入有保障、可持续。

  建立利益联接机制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和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通过市场带动农业生产,使贫困户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从而真正得惠获利。以“专业合作社”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龙头企业,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基地。这样一来,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提高,使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得到有效结合。仅2016年,县财政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4635.36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7家龙头企业和73个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脱贫。

  精准扶持贫困群众

  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将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量化折股,配置给贫困户,实现了精准到户、到人的目标,密切了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除直接分享红利外,当地群众还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获得地租,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就近通过产业项目务工获得劳务收入。2017年,宁洱共鼓励、引导2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自有资产投资入股农业经营主体,分红资金76.2万元,户均收益3000元;县级财政共安排资产收益金1358万元,实现年分红162.96万元,受益1424户4258人。

  夯实特色优势产业

  实现“四个一”产业精准到户目标,即:实现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1亩中长期产业,人均1项短平快产业,人均1份股金分红或户均享受1项产业资金扶持,户均1个劳动力输出或1项技能培训。

  在短期增收方面,采取养殖鸡、猪,种植烤烟、小雀辣、食用菌等方式实现增收。在长期持续稳定增收方面,引导贫困户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地方种植澳洲坚果,海拔1200米—1500米的地方主推种植薄壳山核桃,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方种植泡核桃。

  另外,在实施现有茶叶、咖啡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采取咖啡园套种坚果、茶园套种核桃和茶园改造发展有机生态大树茶,咖啡园、茶园养鸡或套种食用菌、中药材等立体种养模式,实现立体化发展、错位发展,确保贫困户增收产业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目前,全县共培育形成生态有机茶园14.7万亩、生态咖啡园10.35万亩、冬农开发11.5万亩、核桃10.03万亩、澳洲坚果5.1万亩、橡胶4.36万亩。

  编后

  只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宁洱积极探索,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实施“311”工程,通过建立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让贫困人口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实现共享发展、增收致富。

  “四好”农村路通美好生活

  近年来,宁洱围绕“四好”建设农村公路,从注重连通向提升质量安全水平转变,从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转变,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了群众奔向小康的快速路。

  建好——

  疏通“毛细血管” 激活“末梢神经”

  充分整合乡村公路项目、美丽宜居乡村项目、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资金及融资贷款等,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疏通“毛细血管”,激活“末梢神经”。2013年以来,全县投入近10亿元资金,实施村组公路硬化111条542公里、组内道路硬化555条922.24公里。截至目前,全县境内公路通车里达程4080公里,公路密度达111.23公里/百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213.5公里,9个乡(镇)和85个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村组道路硬化率超过85%。

  管好——

  让公路更安全、群众出行更放心

  明确县、乡、村分别作为县道、乡道、村道的管理责任主体,构建了“县级路政管理员、乡级专职交管员、村级交通协管员、组级公路管理员”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按照依法治路的总要求,加大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草堆、垃圾堆和非公路标志,划定农村公路土地和控制区,大力整治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另外,重点对临崖邻水、急弯陡坡等问题进行综合处置,安装安全标识,提高了车辆通行速度常态化、运行质量和效率。

  养好——

  规范化、常态化、社会化

  为巩固建设成果,建立健全了“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

  推进规范化养护。县、乡、村三级明确管理养护工作目标、签订管养工作目标责任书、实施第三方专项检测、科学编制年度养护计划、合理安排养护工程、实行工程综合验收。

  落实常态化投入。全面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运行经费、人员基本支出以及建设养护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推进市场化改革。2007年实行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县道由宁洱陆通公路工程养护有限公司、普洱康发水利水电建筑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和竞争性养护;农村公路小修保养,则推行群众性养护模式,采用定额管理、计量支付等方式,择优委托承包人实施;对于日常保洁、绿化等非专业项目,鼓励通过分段承包、定额包干等办法,吸收沿线群众参与。

  营好——

  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

  长期以来,宁洱不断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站点、以行政村为支线、覆盖各村民小组的“路通车通、物畅其流、安全便捷”的农村客运网络。整合城乡客运资源,引导农村客运班线采取区域经营、循环运行、设置临时发车点等灵活方式运营。统筹规划建设农村客运站场设施,推进农村客运站、牌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设计、建设、交付使用,保障“路通车通”。

  当前,宁洱共有农村客运班线35条,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

  编后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宁洱通过“四好”建设农村公路,彻底解决了老百姓“行路难”的问题,改善了老百姓生产、生活、生存环境。“四好”农村路俨然成为了百姓的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希望之路。

“两补一训”阻贫困代际传递

  “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让贫困家庭子女人人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让贫困劳动力成为脱贫致富能手”,这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宁洱牢固树立“扶贫先扶智”的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扶贫的新路子,研究制定了“两补一训”教育扶贫政策措施,即:补助贫困学生、补助贫困家庭、培训劳动技能。

  补助贫困学生 破解“上学难”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孩子能够继续上学,将来不会像我们一样受穷了。”德化镇窝拖村李廷春家一次性领到13000元补助金和金秋助学金,彻底解决了家里两个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严格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就学补助政策,让教育扶贫资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全力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县财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给予补助:就读普通高中的每年每生补助学费1000元、住宿费160元、助学金2500元;就读中等职业教育(雨露计划)的每年每生补助3000元,就读中等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的每年每生补助5000元;就读各大专院校每年每生补助5000元;就读学前教育班的每年每生补助1000元;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每年每生补助500元。2016年来,对2764名贫困学生发放补助资金427.67万元。

  补助贫困家庭 破解“负担重”

  为贫困家庭减负,是教育扶贫的责任担当。宁洱制定实施了对贫困学生家庭成员补助的政策措施。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在各大专院校就读的家庭成员,男65岁以上(含65岁)、女60岁以上(含60岁)人员和鉴定为一至四级的残疾人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为:考取一本的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每人每年资助2400元;考取二本的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每人每年资助2160元;考取专科的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每人每年资助1800元。

  强化技能培训 破解“能力弱”

  普义乡干塘村贫困户苏明正参加了当地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泥鳅养殖,实现年产值10万余元,最终圆了“致富梦”。

  在宁洱,像苏明正一样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创业致富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近年来,宁洱把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重要抓手,突出技能培训和扶贫引导性培训,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梳理出群众有意培训的专业、工种,同时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新农村建设人才和企业用工市场需求,确定培训专业、工种和数量,制定年度培训项目计划,并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生产一线,手把手教授劳动技能。201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培训经费316.46万元,完成技能培训1979人次、扶贫引导性培训19383人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转移就业4063人。

  编后

  “治穷先治愚”,是教育扶贫的基础工程。“扶贫先扶智”,是教育扶贫的有效途径。宁洱严格把教育补助资金兑付到位,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从根源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让宁洱大地涌现出脱贫致富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

“九个一点”破资金难题

  脱贫摘帽的“钱从哪里来”?

  宁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按照“多个渠道饮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要求,围绕财政扶贫资金“当引子”、金融帮扶资金“唱主角”、社会帮扶资金“补缺口”、扶贫到户资金“中靶心”的思路,创新“九个一点”资金筹措方式。2014年以来,共筹集扶贫资金23亿多元,保障了脱贫攻坚各项举措落实到位。

  向上级争取一点。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汇报对接,2014年至2017年共到位国家、省、市级财政资金3.78亿元,确保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

  县级配套一点。县财政积极开源节流,努力增收节支,大幅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争取更多经费投入脱贫摘帽,确保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刚需支出和项目配套建设,提高了贫困群众就医、就学、养老等保障水平。

  政策性借款一点。紧抓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扶贫的主力作用,立足于开发式扶贫,坚持可持续原则,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金融贷款,切实改善了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增强了发展后劲。

  金融资本运作一点。充分发挥合作性金融、小微金融在扶贫工作中的“互助”“灵活”优势,建档立卡贫困户专项扶贫贷款1.6亿元,增强了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帮扶单位支持一点。各挂包单位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营造了各级各部门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群众自筹一点。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脱贫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群众在住房建设、产业建设等方面自筹资金0.39亿元。

  企业垫支一点。加强与重点项目建设企业的沟通、协商,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扶贫责任,按照项目建设,企业先行垫支,并按工程进度验收拨付的方式,争取企业垫付资金参与脱贫,为投资较大的道路、文体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

  保险分担一点。实施倾斜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引导贫困户踊跃投保,减少农业灾害损失。比如,按照《普洱市政策性咖啡价格保险试点方案》,2016年、2017年,全县完成咖啡价格保险1.5万亩,给予建档立卡贫困咖啡种植户补贴90%,给予咖啡种植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补贴70%。

  社会捐赠一点。健全完善社会帮扶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向贫困地区开展爱心帮扶,东西部协作共扶持1.12亿元,其他省内外社会帮扶资金0.62亿元。

  编后

  资金筹措是产业培育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宁洱集众智、聚群力,用“九个一点”的资金筹措方式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确保了脱贫攻坚“有钱办事”。

  (宁洱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普腾中木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