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胜村半坡村民小组:
打造民族特色村留住乡愁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廖翌含文/图)在奇峰叠翠、江水悠悠的把边江畔,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彝家村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义乡普胜村半坡村民小组。
半坡村民小组距离村委会5公里,距离乡政府17公里。有农户17户,以哈尼族居多。昔日半坡村民小组,属于贫困山区,山高箐深,瓦房破旧。村寨道路上处处是污泥浊水,走路都要卷起裤脚。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居住点还存在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作为全乡极度贫困的村寨,2005年起,在乡党委政府与县移民局、扶贫办、住建局、国土局、水务局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000多万元的移民搬迁建设项目拉开了序幕。国家补贴、群众自筹……各项资金汇聚于此,解决了搬迁点通路、照明、饮水、住房等民生问题。
2017年,搬迁点房子建好了,半坡村民小组又依托少数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深入挖掘寨子里的民俗文化、民居风格、生态特色,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要求,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景观。利用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0万元改善寨子里基础设施。如建设活动场所、文化长廊,绿化美化环境、硬化道路,安装照明路灯,建设排水管网等,让村寨建设变得更有品位。同时,实施生态旅游脱贫项目,新培植坚果、甜脆芒果基地400余亩,用来打造采摘体验园,发展乘船游江、垂钓野营等库区旅游产业,旨在实现“民风实、百姓富、产业强、生态美”,从“贫穷”到“最美”的愿望。
如今,走在寨子中,只见青瓦白墙与墙面上各不相同的民族画相映成趣,古树果木点缀其间,一幅乡土田园水墨画尽收眼底。村民们在茶余饭后,有的弹奏民族乐器、有的跳广场舞......
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增光添彩的同时,也留住了乡愁。
他郎村:
家家户户都有室内卫生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欧南罕 周艳) 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
40多岁的岩来是勐梭镇他郎村村民,一家4口住在漂亮的两层楼房里,他家楼房旁的小花圃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怎么花圃里只有美人蕉这一个品种的花?
经过询问,笔者了解到花圃旁边有个化肥池,美人蕉能吸收二氧化硫、氯化氢以及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作用,被人们称为有害气体的监测器,用来净化化粪池最好不过。
“以前我们上厕所都是上公厕,很不方便,现在我们村民自己家里建有卫生间,既方便又干净。”岩来说。
据悉,他朗村新建化粪池276个,村里拆掉原来的旱厕帮助村民建立了室内卫生间,将厕所革命做成了一项群众受益、百姓满意的民生工程。
他朗村村主任岩路说:“通过厕所革命,寨子里家家户户都有了干净的室内卫生间,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村寨变得更加美丽了。”
腊福村:
打扫卫生提“颜值”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志仙) 近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委编办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挂钩村勐马镇腊福村,与村民共同清理村里的卫生死角。
在清理过程中,县委编办的干部职工边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边宣传扶贫相关政策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意义,引导村民养成爱护环境、爱护家园,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
该活动旨在提升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营造优美、舒适的乡村生活环境。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郭萍摄影报道)近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组织机关、中心站所、学校的干部职工及村干部对集镇和周边道路沿线进行卫生大清扫。
通过清扫,集镇街道、周边道路沿线变得干净整洁了,下水道也得到了有效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