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频道/ 要闻
水生态文章的普洱“点”睛之笔
2018-05-18 14:02:51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近日,国家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的城市名单”,共有41个试点城市完成建设任务,通过验收。其中,普洱市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上榜城市。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普洱市形成了具有特色性、独创性的“普洱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其他地区特别是高原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水生态文明是篇大文章,试点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笔,普洱市如何做好这“点”睛之笔呢?成绩来之不易,值得深入探寻。究竟普洱市在建设试点过程中,都做了什么、效果如何、有何独特?

做了什么:

各项工作都做“强”

  加强组织领导,层层任务分解。专门成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积极组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同时实行工作任务分解制度,由责任主体负责下达具体建设任务,并要求分阶段性地、自下而上地汇报工作成果。

  加强监督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贯彻执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管理与监督。普洱市水务局专门制定了《普洱市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专项规划》,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加强资金保障,多方筹措到位。普洱市及十县(区)各级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保障资金全面落实,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良好的市场投融资环境。根据水生态文明建设资金需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上报水利部多个项目,争取“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此外,开辟多种项目资金申请渠道,按水库建设、河湖水系连通、河湖综合治理、水污染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节水、生态景观等工程类型向分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

  加强组织培训,强化科技支撑。为保障普洱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施,普洱市加强组织培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全面强化科技支撑。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高校引进、基层推荐等方式,不断提高人员组成的专业水平,全市水务专业人才达到553人。组织水务干部职工参加各类业务培训、资格教育、学历教育等培训4487人次。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广泛宣传工作,特别是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对水生态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危害的认识,强化水资源危机意识和水生态保护意识。利用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大公众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如墨江,利用“双胞胎节”进行节水宣传,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墨江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宣传活动。

效益如何:

实现“三赢”做大文章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普洱市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三赢”,将水文章不断做大。

  生态效益方面。一是形成了全市水生态系统整体恢复的格局。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带动整个普洱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江十城”布局已基本形成。二是实现了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通过普洱市入河排污口的综合整治和以水功能区为单位的综合整治方案,削减主要污染物入河量,结合一批内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项目,实现了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三是促进了重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良性发展。通过澜沧江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小黑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示范工程建设,保障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敏感生态需水和生物多样性;通过一批湿地保护与修复、河湖连通性恢复、水源涵养区保护和岸边带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使全市水生态得到良好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四是提升了区域地表植被的持续生长和陆生生态改善。通过用水总量与用水效率的严格控制和提升,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科学控制。对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控制,为区域陆生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水分保障。通过滨岸带建设和湿地恢复,为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社会效益方面。一是加快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供水保证率,提升水环境质量,美化公众生活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健康宜居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的局面。把河湖水系连通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增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三是促进人们对涉水民族文化的知晓。将民族文化宣传,民族特色传承融入社会活动及景观工程中,提高了公众参与率。四是加快水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提升。为推进普洱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创建生态普洱营造了良好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五是为其他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实践借鉴。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经济效益方面。有效促进全市旅游业蓬勃发展。水景观工程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民族文化宣传与建设,同时发挥水的经济作用,带动沿河两岸旅游及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与保障。形成了一批滨水文化空间基地。集中式文化基地的形成对土地价值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带动了社会资本涉水工程投资,促进形成市场化融资机制,带动社会资本对水生态文明的投资。

有何独特:

构建和谐关系塑形象

  普洱市围绕“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建设主线,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方方面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构筑了人与水、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形成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普洱茶都清新自然、多彩民俗、文化浓郁的城市形象,显著提高了普洱市生态文明水平。

  严格落实水生态文明制度专项规划。制度建设是确保普洱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施的根本措施,是维持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的制度是发挥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因此,围绕《实施方案》建设内容以及结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云南省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建设任务,普洱市在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同时,严格落实水生态文明制度专项规划,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着力提升普洱市主产业节水水平。为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试点期间,普洱市根据自身水土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示范项目等重点高效节水工程,并因地制宜地加大管灌、喷灌、微灌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力度,全市节水灌溉建设得到较迅速的发展,从而提升普洱市主产业节水水平。

  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水文化活动。普洱是一个多民族市,各个自治县均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水文化活动。所以,在普洱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区域独具韵味的民族特色水文化活动无疑是彰显特色的一道靓丽风景。

  创新融入民族特色元素于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普洱市坚持“引水入城”的设计理念,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现代水网工程,将城市建设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建设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记者 张国营 (普洱日报)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