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就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思茅区紧紧围绕“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理念,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突破、三产抓升级的思路,做好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茶叶、咖啡、生物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增量提质扩效,全力吹响特色产业发展“冲锋号”。
2017 年 ,思茅区种植茶叶15.05万亩(有机茶园2.4万亩)、种植咖啡19.5万亩(有机咖啡园7500亩),林下经济3.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2000 亩,全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5.6%。
舞动“龙头”带产业 脱贫“加速度”
在思茅,茶产业既是绿色资源,更是富民支柱。为了加快推进茶产业链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茶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思茅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工作思路,扶强扶壮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普洱市银生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茶业龙头企业,采取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建立贫困农户与企业双赢的良性机制。
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李晓艳说,公司和附近茶农共同创建了高山茶园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南屏镇整碗村及周边村民进行有机茶园转换近 20000亩,做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直接带动整碗村及周边村寨 700多户 2800多人脱贫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多赢”的局面。
2017年,思茅区茶叶种植面积15.05万亩 ,实现干毛茶产量1.586万吨,农业产值8.75亿元;辖区内有茶叶生产企业189家,茶叶初制所93家;通过SC认证企业82家,茶叶品牌65个;种茶农户2.5万户,茶产业已成为思茅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步伐的重要支柱产业。
打造“一村一品” 激活“造血”细胞
倚象镇柏木河村属于典型的易地移民村,是思茅区 1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376 户。全村土地资源匮乏,无林地和耕地,增收十分困难。倚象镇党委、镇政府结合柏木河村无产业发展用地和劳动力较少等实际情况,决定引导当地村民发展豪猪等特种养殖产业。
2016年10月,柏木河村成立了思茅区首家豪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与云南滇猬农林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洽谈,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公司对农户进行免费的技术指导,合作社办理了特种养殖许可证,并与公司签订了回收协议,出栏的豪猪均由公司统一上门回收,确保农户最大程度获得收益,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合作社第一期共有 29 户农户入社,其中有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引进了208组624只豪猪种猪。
“豪猪养殖占地面积小,易于管理,饲料投入少,出栏快,肉和背刺均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一只母猪一年平均产四只小猪,目前已发展养殖200余只幼崽。出栏的豪猪平均每只重量为13公斤,以公司回收价 100 元/公斤计算,除去养殖成本,每只出栏豪猪可收益1000元左右。”思茅区柏木河豪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春阳说。
思茅区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新格局,制定出台产业脱贫政策,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150万元,按照年度脱贫人均2000元的标准,通过壮大合作社、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模式,由“输血式 ”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脱贫路子。
让绿色“活起来” 念好“山字经”
1月6日 ,“美丽乡村”云仙乡第十届大芦山青菜节举行,除了“青菜王”评比、“鸡王鸡后”评比等“固定环节”外,还增加了“芦山第一牛”犁地比赛、“芦山第一冲”吃冲菜比赛、“芦山第一糯”舂粑粑比赛和对山歌比赛等。这些独具当地特色的比赛吸引了很多人参与,也带动当地的农副产品销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大芦山青菜节为支撑,云仙乡始终坚持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出发点,不断完善乡村道路、村民住房、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户将自家房屋规划建设成民宿。一些村民也主动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开农家乐、办民宿、销售农副产品,他们从乡村旅游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我家总共有6个房间,青菜节期间单出租房间就有近千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家里还套种了10多亩青菜,来家里住宿的游客离开时都会买一些带走,每年家里的青菜都不愁销路。”一谈到开客栈的事,芦山村黄草坝村民小组村民苏廷忠就高兴得不得了。
“大芦山青菜”这张宣传大芦山、推介大芦山的“金名片”也逐渐打响了。
思茅区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将“ 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与民生工程有机结合,扶持贫困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把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把农家院变成旅游设施,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把“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记者 梁荔 徐瑞(普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