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频道/ 图片新闻
普洱两会代表专访
2018-02-05 14:31:39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陈奇

思茅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问:结合我市“创文”工作,思茅区在城市文明建设方面会有哪些举措?

  答:通过“创文”,思茅区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市民的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巩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百日风暴行动”的成果,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开展好工作。

  硬件建设方面,持续推进无量路等一批断头路的改造,完善城市路网,形成城市交通微循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加快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解决停车难;以把思茅区打造成生态宜居的花园城市为目标,按照“一街一景”“一园一品”要求,加强中心城区道路、洗马湖湿地公园、梅子湖公园、北部区湿地公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结合国家五湖湿地公园建设、中心城区河道改造、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加强城市周边的污染治理,进一步提升思茅河水质。

  软件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新闻宣传报道力度,进一步开展文明行为和道德模范评比、宣传,让“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二是开展占道经营、乱停乱放、小区环境综合整治,让道路更通畅、街道更美丽、小区更和谐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追求;三是加大违章建筑、违法用地、违规经营的打击力度,让城市设计、建设、管理更加依法、规范、有序、高效。(记者李毓珊/文 实习记者 陶平/图)

○刀建华

景谷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

如期实现景谷脱贫摘帽

  问:立足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实际,景谷6.6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的成效如何?下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答:自2014年12月景谷6.6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景谷规划实施民房建设、民生改善、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体系、特色产业增收“五大工程”。主要采取转变政府职能强服务、建立“八个保障”机制、处理好“四个关系”抓好“五个结合”和“七保一到位一评价”措施,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58450户民房恢复重建任务。两年内,所有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完工,并于2017年8月顺利通过省级综合验收,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群众满意率达99%。目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可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整体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达到并超过震前水平,顺利实现“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新家园”目标。

  下一步,景谷将弘扬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同时,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记者张诗韵/文 实习记者 陶平/图)

○胡其武

景东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立足生态优势推动景东生态文明建设

  问:立足景东彝族自治县的发展实际,景东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您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答:景东坚持生态立县理念不动摇,把生态作为最彰显发展潜力的战略优势,打好生态牌,做好保护与开发文章,全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议:一是依托普洱市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加快推进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TEEB)示范市的创建工作。二是重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根据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状况,加大县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力度,让全市人民真切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激励办法,切实落实环保“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是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纳入到全市处级干部政绩考核、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考核、生态转移支付、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更好地保护好普洱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普洱市打造成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应用的样板和示范市。(记者苏燕/文 实习记者陶平/图)

○罗舜

镇沅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镇沅样本”

  问:在脱贫摘帽的进程中,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都推出了哪些举措?下一步镇沅在全市脱贫摘帽大局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镇沅坚决按照中央的部署,省委和市委的要求,坚定信心打好这场脱贫攻坚仗。在具体工作中,镇沅高位推动,成立了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把脱贫攻坚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形成高位强势推进扶贫攻坚的态势;制定出台《关于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等,确立了“12357”扶贫行动计划;精准识别精准管理,“三板管理”做法成为全省典型;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加快推进农村道路、人畜饮水、活动场所、两污处理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进龙头企业,创新生产模式,烤烟、蔬菜、核桃、茶叶、养殖等产业日益发展壮大,百姓增收明显;建房19195户,农户安全稳固住房实现全覆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全县贫困人口大病保障基金,100%贫困人口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到2017年底,全县脱贫9652户34497人,贫困发生率从17.7%降到1.25%,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胆探索,勇敢创新,闯出一条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新路子,为我市提供脱贫攻坚“镇沅样本”。

      记者李毓珊 实习记者 陶平报道(普洱日报)

 

责任编辑: 吴珺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