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 热点新闻
唱不尽的拉祜风情 普洱澜沧县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2018-01-10 09:54:19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精彩的老达保实景剧舞、奔放的佤族歌舞、热闹的红蛋节

近日,云南省发布2017年第三批“云岭楷模”,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民小组村民、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副董事长李娜倮荣获“云岭楷模”称号。

凭着对民族音乐的挚爱,李娜倮谱写出一首首广为传唱的拉祜族歌曲。2013年,她牵头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点打造拉祜风情实景剧,受到了广大游客好评。她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以民族特色文化推进脱贫攻坚的路子,实现了当地68户贫困户264人顺利脱贫。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起来,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李娜倮边弹吉他边唱着这首自己写的《快乐拉祜》,脸上荡漾着笑容。从15年前写出成名曲,到后来带领村民组建演艺公司,李娜倮用一颗纯朴的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带着乡亲们一起歌唱、一起脱贫,让老达保这个曾经贫困的拉祜族村寨走上了“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脱贫之路。

“我要把我们拉祜族的歌声唱到更远的地方,把拉祜文化传承下去。”在李娜倮的影响下,现在村子里80%的村民都会弹吉他。他们平日里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上台就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在她的带动下,全村自创的拉祜族民歌达到了300多首,其中李娜倮个人所创作的歌曲就有30多首,这些有着拉祜风情、带着浓郁乡土味的歌曲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

李娜倮和演艺公司是澜沧县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的一个代表。

澜沧县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2003年就提出“拉祜文化名县”战略,2005年成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专家小组,2007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成立由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规和政策,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依据和保障。

澜沧县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挖掘整理力度,全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传承人2人;省级名录12项、传承人14人;市级名录31项、传承人44人;县级保护名录4项、传承人100人。糯福乡南段村被列入第一批省级拉祜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区,惠民镇芒景村被列为省级布朗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区。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目前,已建成拉祜文化展示中心、牡帕密帕葫芦广场、拉祜风情园、博物馆。全县20个乡镇,每个乡镇规划建设1个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点,乡镇文化综合业务楼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全县161个村委会(社区)规划建立了161支文艺队,建立农家书屋165个。

加大民族精品创作力度,打造《牡帕密帕》大型原生态歌舞。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产品,编制出版了一批反映澜沧县民风民俗、人文风情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书籍和音视频作品。

云南日报 记者 李汉勇

责任编辑: 朱清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